香港發現逃逸強、傳染高的新冠病毒變異株,陽性比率創近年新高!

瘟疫像風,悄然來,猛然起,走時卻常常留下長長的尾巴。新冠病毒這個「老熟人」,還沒來得及徹底揮別,如今又換上了「新馬甲」,在香港捲土重來。

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數據,一種名為KP.2的奧密克戎子變異株,陽性比率在短短數周內從個位數飆升至超過45%,創下近年最高水平。

它的「逃逸能力」更強,傳染率更高,似乎比之前的任何一次變異都更「狡猾」人們不禁要問:這一次,我們真的準備好了么?它會不會像幽靈一樣,悄無聲息地溜進我們身邊?

人們說:「蛇沒打七寸,春風吹又生。」病毒也是一樣,打不掉根,它就換個面孔再回來。這次的變異株KP.2,來自美國的爆發潮,如今已迅速擴散到包括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小組在一項追蹤研究中指出,KP.2的傳播速度比去年主流毒株快了約20%,更重要的是,它在免疫逃逸上的能力明顯增強——也就是說,即使之前感染過或者打過疫苗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躲過它的「暗箭」

那為什麼病毒總是「死灰復燃」?這背後,不僅僅是生物學的演化,還有社會、文化、甚至心理層面的複雜交織。

病毒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更是人類行為的鏡子

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來看,病毒的變異其實是一種「適者生存」的演化結果。病毒本身沒有意識,它無非是在摸索一條既能傳得快、又能不被免疫系統一下子幹掉的「黃金路線」。

而這種摸索,恰恰是在人類的大環境中完成的。人群流動越頻繁,病毒就越有「練兵」的機會;防控措施越寬鬆,病毒就越容易「選中」更強的變異株繼續傳播。

202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一次變異株KP.2的傳播研究中發現,這一毒株之所以迅速成為主流,除了病毒本身的特性外,還與人們普遍對新冠「疲勞」、不再戴口罩、不願檢測有關。香港的情況也類似,隨着入境政策放鬆、大型活動頻繁,病毒找到了新的滋生土壤。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老話:「刀不磨要生鏽,人不防要生病」。病毒並不怕你一時緊張,它怕的是你一直警覺。

KP.2的「逃逸能力」到底有多強?一項數據看得人頭皮發麻

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基因追蹤報告,KP.2之所以令人擔憂,是因為它在刺突蛋白上的E484K突變,讓它能夠更輕易地「躲開」人體的免疫識別系統。

簡單來說,就是它像個「套了馬甲的賊」,讓人體的「保安系統」難以及時抓住它。更有研究指出,KP.2對目前多種疫苗誘導的中和抗體表現出弱化作用。

有意思的是,一項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細胞培養實驗,還發現KP.2在上呼吸道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明顯高於XBB系列毒株,這意味着它能夠在感染初期就迅速「佔領高地」,大大提升傳播效率。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它傳播更快、逃逸更強,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聽天由命?

中國老百姓的防疫智慧:從「搓澡」到「喝薑湯」,到底能信幾分?

有時候,民間的防疫法子也是一種「土中見金」。

在東北,很多人冬天進屋前先搓一頓澡,認為能把「病氣」搓掉;在江南,感冒初起時就喝薑湯暖胃,說是「驅寒去濕」;在西南山區,有些老人用艾草熏屋,清氣養身。

這些方法雖未必對新冠病毒直接有效,但從中醫整體調節、增強體質的角度看,倒也不無道理。

2023年,中山大學中醫學院聯合廣東省疾控中心做了一項社區調查,發現艾灸、泡腳、飲食調理等傳統方法對提升免疫力確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在老人和慢性病人群中,能有效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頻率。

但話說回來,民間智慧不能替代科學防控。就像「老話說得好,眼見不一定為實,科學才是硬道理。」對於KP.2這種「升級版」的病毒,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科學理性、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

北方與南方防護策略為何各不相同?地域文化對疫情防控的影響遠超想像

在中國,「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不僅是飲食的差異,也潛藏着防疫思維的不同。在北方,冬天寒冷乾燥,人們習慣關窗保溫;在南方,潮濕悶熱,窗戶常開通風。這些生活習慣,直接影響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24年發佈的《新冠變異毒株社區傳播評估報告》中指出,空氣流通性、居住密度、公共交通使用頻率等因素,是影響病毒擴散的重要變量。

例如,東北的冬季室內密閉環境非常適合病毒存活,而江南沿海的濕熱環境則可能加速病毒在物體表面活性的減弱,但也更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的敏感。

這就要求各地居民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制定個性化的防護策略。比如,在北方可適度增加室內通風時間,用加濕器提升空氣濕度;在南方則應注意防潮除濕,避免黴菌與病毒共同「作亂」。

情緒比病毒更容易傳染,心理防疫不容忽視

在一次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聯合國家衛健委發起的心理調研中,超過65%的受訪者表示「新冠焦慮」雖已減弱,但對新變異株的反覆仍感到「心裏發毛」。而這種長期的低度焦慮,不僅影響睡眠、食慾,還會削弱免疫系統的活力。

心理學上有個「預期性焦慮」概念,說的就是人還沒遇到危險,就已經開始恐慌。這種心理狀態如果持續存在,反而會降低人體對病毒的抵抗力。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緒管理、規律的作息,比單純依賴外界防疫措施更具有長效性。

因此,調節心態也是防疫的「軟實力」。學會從容地面對變化,不被謠言牽着鼻子走,避免「信息過載」,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數,身上無病」。

「陽過」不等於「鐵打的身子」,重複感染風險不容小覷

不少人以為得過一回新冠就「百毒不侵」,但現實往往啪啪打臉。根據《柳葉刀》2024年發佈的一項多國回顧性研究,二次甚至三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比例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上升而且每次再感染後,心腦血管併發症、神經系統反應的發生率都有所提高。

在中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臨床數據也顯示,重複感染者中,約有一成會出現「長新冠」癥狀,如持續乏力、呼吸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等。這說明病毒並不「認人」,也不會「講理」。

因此,曾經「陽過」的人,更不能掉以輕心。防護不只是為了不再感染,更是為了不讓身體被反覆打擊

結語

這一次,KP.2的出現再次提醒我們:病毒不會因為人類疲憊就自動退場,它更像是隱藏在角落裡等待機會的「老狐狸」。真正的「免疫力」,不僅是身體的防線,更是心理、習慣、環境的綜合體現。

就像《紅樓夢》里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與病毒共存的時代,真正的健康,不是靠一時的恐懼,而是靠日復一日的細緻生活。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李志紅,趙慶林,等.新冠變異株KP.2的傳播特點與免疫逃逸能力研究進展[J].中國病毒學,2024,34(02):145-152.

[2]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5年香港新冠變異株基因追蹤與傳播速率分析報告[R].香港:香港大學,2025.

[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冠變異株社區傳播評估報告(2024年冬季版)[R].北京:中國疾控中心,2024.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均基於現有科學知識和中西醫理論整理而成,旨在為讀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圖片都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任何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