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人群基因密碼破譯,填補全球人類基因組研究「最後一塊拼圖」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東南亞多國科研機構,歷時十年攻關,首次系統揭示了東南亞大陸複雜的人群遺傳結構與演化歷史,在東南亞人群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東南亞人群基因組計劃」首期成果1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東南亞是全球最重要的人類演化區域之一,該地區人群擁有極高的遺傳多樣性, 然而該地區的基因組學研究長期缺失,嚴重製約了人類環境適應性進化與疾病遺傳機制的深度解析,因而也被稱為全球人類基因組研究「最後一塊拼圖」。

為了填補全球基因組「最後一塊拼圖」並解碼東南亞人群的遺傳演化過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牽頭,聯合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多國的34個科研團隊,組織發起中國西南與東南亞人類學聯合研究聯盟,建立跨學科協同攻關團隊。研究團隊深入東南亞大陸雨林腹地,歷經十餘年,採集了涵蓋5大語系、6個國家、30多個地方的東南亞人群樣本,並成功完成了3023例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構建了目前最完整的東南亞人群遺傳變異數據集——SEA3K,全面描繪了該區域人群的遺傳變異圖譜和基因組結構,並結合群體遺傳學醫學遺傳學分析,揭示了該區域基因組格局如何受到古代族群分化、混合、適應、人口規模變遷及古人類(如丹尼索瓦人)基因滲入的綜合影響。

該研究成果標誌着全球人類基因組多樣性研究的重要突破,填補了全球基因組「南方盲區」,重新定義了人類多樣性研究的全球圖景。為解析人類表型與環境互作機制、熱帶疾病遺傳基礎提供了關鍵支撐,對推動區域精準醫學、跨境民族健康治理具有重大科學與社會意義。同時,該研究作為中國主導的跨國合作範式為解析人類生物多樣性樹立了新標杆,是「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典範。

「東南亞基因組計劃」二期工程啟動,推動「一帶一路」健康科學合作邁向新高度。

在首期聚焦東南亞大陸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上,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國際合作夥伴已經正式啟動「東南亞基因組計劃」二期工程,致力於構建覆蓋東南亞全域的萬人級高分辨率基因組圖譜,深度解析東南亞大陸人群與東南亞島嶼人群的遺傳多樣性關聯,為我國在東盟地區推進疾病聯防聯控、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提供核心數據基石,並推動「一帶一路」健康科學合作邁向新高度。

原標題:《東南亞人群基因密碼破譯,填補全球人類基因組研究「最後一塊拼圖」》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笪曦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