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還將帶來多少可能?

原創 黃鑫 經濟日報

與大模型對話,生成一件大師風格畫作;依託人工智能技術規劃路線,具身智能機械人可精準識別和抓取零部件……日前舉辦的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集中展示了多項新技術新成果,生動展現了數字經濟的澎湃活力,而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扮演着激活產業新增長的關鍵角色。

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滲透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去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0%左右,數字消費新業態新熱點持續湧現。一方面,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創新突破,數字產業增長強勁;另一方面,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工智能是數字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為數字經濟提供技術支撐與創新動能,加速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進程;數字經濟則為人工智能提供海量數據、應用場景與發展土壤。二者相互依存、協同共進,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國產人工智能崛起正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去年,全球新公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4.5萬件,我國佔比達61.5%。我國大模型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性能和應用水平逐步提升,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智能推薦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為各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正通過新技術催生新質生產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強調「人工智能+」,核心在於人工智能具備典型通用技術特徵,與各領域結合時,能突破傳統發展瓶頸,以智能算法、數據分析等方式優化流程、提升效率,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我國已形成了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具備深入賦能的基礎。

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是激活產業新增長的關鍵路徑。當前,一些傳統產業面臨效率低下、創新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而人工智能通過數據驅動、算法迭代和算力支撐,能夠對產業進行重構。從生產端看,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資源配置,能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從管理端看,智能決策系統可增強企業對市場變化的響應能力;從服務端看,個性化推薦、精準營銷將大幅提升用戶體驗和企業競爭力。更難得的是,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打破了行業邊界,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

發展「人工智能+」,需在創新與規範間尋找平衡。數據是發展人工智能的核心底座之一,破除「數據孤島」,實現高質量數據更大範圍、更高效率、更加有序流通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避免數據泄露、濫用等問題。此外,人工智能技術並非萬能,更不能「為了AI而AI」,盲目追求算法精度,忽視實體經濟真實需求,甚至由此帶來重複建設、算力浪費等問題。

站在數字中國建設新十年的起點,人工智能還將帶來更多可能。發展人工智能,既要加快創新步伐,也應尊重產業規律。聚焦關鍵領域,以創新突破拓寬技術應用邊界;貼合實際需求,以場景驅動融合、以需求牽引創新,實現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的雙向賦能,讓技術紅利真正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黃鑫),原標題《以人工智能激活產業新增長》

監製/陳發寶

原標題:《人工智能還將帶來多少可能?》

閱讀原文

來源:經濟日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