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混互聯網的人,應該對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的「超越美國論」有印象。
2015年,胡鞍鋼做客新浪財經《改革問道》時談道,根據2009年、2010年的數據推算,按不變價格的國際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
2017年4月,胡鞍鋼在「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24期」的演講中表示,中國科技實力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
2017年底,胡鞍鋼再次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中國整體實力居世界第一,並將自己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
由於胡鞍鋼的研究結果太過驚世駭俗,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
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中,可想而知他受到了多麼驚人的口誅筆伐。
現在,我們再看胡鞍鋼當時的研究,是不是覺得更能接受一點了。
美國人連續兩任總統,在經濟、科技、地緣、輿論等場景中,用了接近8年時間向中國開戰,結果一次次剎羽而歸,把自己搞灰頭土臉。
一次次「戰火」的洗禮,一次次證明了中國的強大。
如果不是中國的實力更強大,美國怎麼可能輸掉每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呢?
這是從宏觀層面看,我覺得有一個細節其實更能說明問題。
大家發現沒有,自從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向中國開戰以來,美國做啥都是錯的。
制裁中國,逼着中國走上更加自主的道路,以毫無爭議的姿態超越自己。
不制裁中國,又眼睜睜地看着中國以毫無爭議的姿態超越自己。
為什麼我要給「毫無爭議」劃重點,大家可以從胡鞍鋼那個研究結論引起的反響和反駁可以看出。
如果我們不能碾壓性地戰勝美國,別說世界其他國家,就算我們自己人都不相信。
這就是成見的力量。
戰勝美國,第一次是在實力對比上,而最後一次則是在心理上。
在中國兩款6代機完成首飛後,特斯拉與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稱,美國再次遭遇「斯普特尼克時刻」。
1957年,當蘇聯率先成功發射全球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時,美國社會深受刺激,並迅速作出反應。
為了激勵自己,美國社會將此稱為「斯普特尼克時刻」。
緊接着,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專門負責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啟動了史詩般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與此同時,美國承認蘇聯在教育和科研體系方面的優勢,以此調整本國的教育和科研體系,增加對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的投入,推動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
經過十多年的奮起直追,美國成功奪回了在太空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反觀這一次,美國社會卻表現得異常低調,看上去好像放棄「治療」了。
對中國的6代機,美國媒體雖然有所報道,但並沒有形成與這一突破相對應的輿論熱度,很明顯是在低調處理。
美國官方的態度,則更加模稜兩可,只是承認注意到了這一事實,並未有任何實際舉動。
大家覺得,這是美國在輕視中國嗎?
如果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
要真是輕視中國,那特朗普在他的第一任期就不會發動對中國的各種「戰」。
是因為美國知道,他真的競爭不過中國。
這些年來,中國在任何競爭領域一旦出現反超的情況,對手就再也沒有任何機會。
看看通信、光伏、智能汽車,甚至是美國最擅長的軟件,連社交媒體都是如此。
對中國的反超,華盛頓方面除了用禁售這種非市場手段以外,完全是束手無策。
美國禁售華為、中興、比亞迪等企業的產品,而中國照樣敞開國門讓美國的蘋果、特斯拉等企業在我們的市場上製造並銷售。
從這種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國用競爭戰勝對手的強大自信。
只有弱者才會尋求保護,強者不用。
對6代機的重要性,美國社會不可能不清楚。
美國軍事類媒體《戰區》認為,中國兩款6代機成功試飛,標誌着中國在航空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預示着美國即將失去軍事優勢。
雖然一款裝備贏得不了軍事優勢,但一款頂尖裝備可以看出兩國軍事力量的此消彼漲。
6代機的突破,只是中國軍事技術突破的一個尖頂,我們的趕超是整體性、全方位的。
大家再過幾年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美國的軍事存量優勢也將在這種趕超面前土崩瓦解,不值一提。
既然6代機的突破如此重要,為什麼美國社會表現得如此低調?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清楚自己不可能通過競爭來擊敗中國,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麻醉自己,也迷惑世界各國,以延緩帝國的崩塌。
試想,如果美國上上下下以此為契機,大張旗鼓地要「反殺」中國,結果中國的7代機都出來了,美國的6代機還在屢敗屢戰,那對美國的信譽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現在的美國,只要我不承認自己不行,那就沒人有辦法證明我不行,那帝國的衰敗就會是緩慢的,從而為拯救帝國的衰敗爭取時間。
我們注意到,在中國兩款6代機成功首飛半個月後,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才在公開回應中坦言,六代機的研發成本太高,暫時玩不起。
這就是大實話。
換句大家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6代機的研發成本太高,美國的綜合實力無法支撐。
有些人也許會說,那不應該啊。
中國的GDP不到美國的70%,我們能承擔得起憑什麼美國承擔不起。
有些人也許會說,美國的軍費使用效率太低。
其實這都不準確,美國過去的軍費浪費也很嚴重,憑什麼現在就浪費不起了。
只有一個原因,中國實際的經濟實力已經遠超美國,甚至數倍於美國。
我的這個結論,可能會讓人覺得比胡鞍鋼的結論更驚世駭俗。
與胡鞍鋼相比,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證明這個結論,但我還是可以用一個細節來說明。
旅美的陳平教授曾有一個判斷,稱中國月入2000人民幣,可以比美國月入3000美元的生活質量更高。
前段時間中美兩國人民在小紅書對賬,也進一步證明了陳平的這種看法。
從料敵從寬、料已從嚴的角度來看,人民幣與美元的實際購買力說是1:1不為過吧。.
去年,中國的GDP是134.9萬億元,而美國的GDP則為29.15萬億美元。
拋開匯率不算,中國實際購買力的GDP總量,差不多已經達到了美國的4倍。
我的估算可能不算嚴謹,但大致的邏輯是經得住考驗的。
如此一來,便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能夠承擔得起先進裝備的研發,而美國不行。
如此一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一旦完成突破,美國就無力追趕,而美國領先,但中國卻能緊追不捨。
看看人工智能的競爭就知道。
當ChatGpt橫空出世時,我們一些人立刻驚呼中國「藥丸」,什麼制度不行、文化不行、教育不行等各種屁話盛行,甚至上升到人種不行。
對這場競爭,哪怕是很多院士、專家和教授,都看走眼了。
前年底,清華大學教授劉嘉在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的採訪時表示,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一騎絕塵,屬於第一梯隊唯一的NO1,而中國勉強屬於第二梯隊靠後部分,不但不如德英等國,而且與美國的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在2024中國計算機大會上,中科院院士孫凝暉在回答「追趕了2年,為什麼中美AI還有2-3代的差距」的問題時表示:「很正常,中國足球還越追趕越落後了呢。美國就是技術的火車頭,你再怎麼討厭它,它一定跑得快。」
還有更多的暴論,我就不引用了。
從他們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深刻的科學不自信。
實際情況,卻一次次啪啪打他們的臉。
前些天,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中國初創企業深度求索,便暴擊了他們暴論。
這家企業開發出來的大模型,僅以極低成本就能比肩美國頂尖大模型。
更重要的是,這家企業的大模型與中國芯適配,讓美國完全卡不着我們的「脖子」。
一次反超,可以說是幸運。但大家覺得,次次都能反超,難道還是幸運嗎。
無它,中國的綜合實力已經碾壓性地超過了美國。
我的這一結論,相信大家慢慢會在實踐中接受並承認。
投資領域存在反身性理論,其實國際政治何嘗不是。
美元和美國實力被高估,源自於美國強大的過去在人們內心的投射,並不代表現在和現實。
最終,這種高估一定會回歸均值,甚至跌破均值。
美國回歸均值,甚至跌破均值,只差最後一根稻草,我們且等且珍惜。
很多人看不明白,特朗普這瘋子為什麼要對盟友下手。看明白了我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邏輯。
下次我將再開一篇,來聊聊特朗普的邏輯。
做投資的看了我這篇文章,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如果你真是一個有追求的投資者,請做好狩獵美國的準備吧,那可是一頭超級肥牛。
雖然這場狩獵不是現在,但一定會在很多人的有生之年出現。
如果你心中都沒有這樣的準備,又怎麼可能在機會出現的時候參與這場盛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