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猛獁象?中國科學家開展古生物培養研究,實驗為何在空間站?

近些年,隨着科學家對古生物的研究,不少人調侃這是要準備復活猛獁象了嗎?實際上,不僅西方在研究古生物,我國科學家也在對古生物進行研究。

據了解,1月17日,中國發射長征七號火箭從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將空間站貨運飛船天舟七號運抵議天宮空間站,成功實現與核心艙的對接,

據悉,此次天舟七號攜帶的貨物,其包裹數量達到250個,總質量達到5600公斤,其中有一部分是為空間站宇航員攜帶的新鮮水果和食物等等,其中另外一項是地球上古細菌

據專家介紹,古細菌屬於單細胞生物領域,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古細菌樣本已被送往中國空間站,以測試早期地球生命形式是否可以在宇宙環境中產生甲烷。那麼,地球上的古生物研究,為何會選擇到天宮空間站?

古生物研究到底有多複雜?

古生物研究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領域,它涉及到對過去生物的研究和重建。這項工作需要研究人員在地質學、生物學、化石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有深厚的知識和技能。古生物研究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古生物研究需要對地質學有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員需要通過對地層的分析和研究,確定化石的年代和地質時期,這對於確定生物的演化歷史和環境背景至關重要。

地質學是一個複雜的學科,需要對岩石和地質過程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對於古生物研究人員來說,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掌握這一領域的知識。

第二,古生物研究需要對化石學有深入的了解。化石是研究古生物的主要材料,研究人員需要通過對化石的鑒定、分類和解剖,來重建古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化石學是一個複雜而細緻的學科,需要對化石的形態、結構和保存狀態有深入的了解,因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研究和分析。

第三,古生物研究需要對生物學有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員需要通過對現代生物的研究和比較,來推斷古生物的演化歷史和生態環境。

生物學是一個廣泛的學科,涉及到生物的形態、生理、生態和遺傳等多個方面,因此需要對生物學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總的來說,古生物研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需要研究人員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古生物研究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對地質學、化石學和生物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研究和分析。

我國為何將古細菌研究,安排在天宮空間站?

厭氧古細菌是一種在實驗中研究的微生物,其消耗氫氣二氧化碳,然後產生甲烷作為廢物。事實上,古細菌是地球大氣甲烷的主要貢獻者。

由於這一發現的重要性,科學家們決定將這些古細菌送上天宮進行科學測試,以評估它們在火星模擬大氣環境以及宇宙輻射等極端條件下的生存能力。這些實驗的目的在於為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這一基本問題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的劉朱教授稱:「我們選擇了這些厭氧古細菌,並將它們送到了中國空間站的平台上。通過利用空間站暴露的宇宙輻射條件,以及微重力環境和溫度等其他極端因素,我們的目標是驗證地球上的這種早期生命形式是否可以在這種條件下生存。」

關於火星上甲烷的存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着熱烈的討論。因為甲烷被認為是一種可能的生物特徵。美國宇航局好奇號火星車以及其他軌道飛行器都探測到了火星大氣層中的甲烷,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數據是地質過程的結果還是生物過程的結果。

據中國科學家表示,如果這些產甲烷細菌能夠在模擬環境中生存,並在產生甲烷的同時表現出強勁的生長,這將證實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形式確實可以在外星條件下生存甚至茁壯成長。

這一結果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深刻的啟示:如果在火星上發現的甲烷可能起源於生命,那麼它表明火星生命與地球上的生命之間可能存在共同的起源。

然而,這並不是古細菌第一次暴露在太空條件下,因為早些時候這樣的實驗已經被送往國際空間站

總結

這些實驗對於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以及生命起源等重要問題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厭氧古細菌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能力進行研究,科學家們有望獲得關於外星生命的寶貴見解,這將為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提供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