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父南仁東:他用22年讓中國睜開「天眼」,自己卻閉上雙眼

「你好,我是南仁東,在FAST擔任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兼項目總工程師。」南仁東在一次採訪中聲音嘶啞地這樣介紹自己。2016年9月15日,南仁東確診為肺癌,手術傷及他的聲帶,使他說話時氣喘吁吁,聲音嘶啞,當時他已經70歲,但僅僅在手術完成的三個月後就回到了FAST天眼的施工現場。

身為FAST天眼的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南仁東給自己的定位就是紮根在現場的一名工人。他說:「別人(西方國家例如美國)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這一試,就是22年。

1994年,南仁東首次提出了"天眼工程"計劃,為了這個計劃,南仁東辭去了國外的高薪工作,當時他在國內一年的工資僅僅是他在國外一天的工資。但他還是毅然返回了中國,他決心在自己的祖國大地上建立起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但當時其實沒多少人看好南仁東的設想。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建工地點?施工難題能不能貝科夫?沒人能打包票。

但是南仁東誓要打破這個未知數,他帶着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親自參與了後期的選址和設計工作。歷經12年艱辛,他長途跋涉於中國西南山區,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也就是被山體四處圍着的山谷,這樣的地形能夠很好地遮擋電磁波

在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後,南仁東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選址。地方是選好了,但是錢從哪兒來?南仁東心裏直打鼓。

沒辦法,南仁東只好搖身一變成為推銷員,幾年時間內,南仁東奔走在各大會議中,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他曾經這樣自嘲過自己:「為了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

終於,工程在2007年獲得國家批准立項。

寄託着南仁東的希望與理想,「天眼」工程正式啟動後,南仁東擔任了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指明方向並解決建設中的疑難問題,2016年9月25日,南仁東的天眼項目落成使用,加速了中國射電和天文學自主研發的進程。2020年1月,天眼FAST通過了國家驗收並且投入使用。

天眼是世界上口徑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代表着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其口徑大達500米,比美國阿雷西博305米射電望遠鏡還要大近200米。「中國天眼」的綜合性能是世界上其他射電望遠鏡的10倍以上。

天眼總耗資11.5億,很多人問,花這麼多錢建造這麼一口大鍋有什麼用?

要知道,擁有高水平的天文望遠鏡不僅是天文學家的另一雙眼睛,也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徵。

英國能發現脈衝星並獲得諾貝爾獎,這都是因為英國建成了射電望遠鏡。美國用的射電望遠鏡更是有幾百米口徑,相較而言,中國當時最大的望遠鏡設備只有20多米口徑。

在天眼以前,中國的天文學家要是想使用天文觀測數據,那麼就一定是用別人已經用過的數據,想要申請使用國外望遠鏡時間基本都是以小時計量。即使拿到一小時觀測時間,中國的科學家們也會感到非常高興。

但這種高興是心酸的也是無奈的,如果我們擁有自己的大型天文設備,我們還需要四處求人還用「二手」的天文觀測數據嗎?

可以說沒有南仁東就沒有中國天文學的今天,但厲害如南仁東,也會有英雄遲暮的一天,但不得不說,這一時刻對於南仁東來說,實在是過早。2017年,因為癌症突然惡化,使得這位紮根在深山22年的科學家與世長辭。

南仁東不見了,但天上多了一顆南仁東星永遠守護着中國天眼,中科院在南仁東去世後的一年後,正式宣布將天上的一顆星星命名為南仁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