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眾所周知,人類在地球崛起的開端,要從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算起。
但是常言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未來,地球是否會再次遭遇類似的撞擊事件,我們又會不會重蹈恐龍的覆轍呢?
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
地球身處太陽系宜居帶內,才誕生了如此燦爛的生命。但是太陽作為恆星的主序星階段已經進入了下半場。
據科學家推測,太陽正在加速膨脹,預計未來17-35億年間,地球將從太陽系的宜居帶移出,進入異常高溫,生命無法生存的熱區。
不過,在這個遙遠的期限降臨前,地球眼下面臨的危機也並不少。回想歷次生物大滅絕,你會發現,前四次是因為地球內部能源和生態環境發生了變遷,地球生物得以重新洗牌。
但是第五次則大不不同,是源於小行星撞地球的一次「意外」。
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在10-15公里的小行星,以接近70千米每秒的速度,撞擊了墨西哥北部的尤卡坦半島。
隕石墜落瞬間,釋放出了5.0×10^23焦耳的能量。類比第一顆投放在廣島的核彈,那場面相當於數十億顆同時爆炸的威力。
巨大的衝擊力,直接引發了巨浪滔天的海嘯、火山爆發和地震等地質災害。
隕石落地後騰起的煙塵和火山噴發的火山灰,直衝雲霄,在大氣層里將地球團團「罩住」長達數年,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地球上,超過約3/4的物種滅絕。
這次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標誌着地球白堊紀時代的結束,恐龍也就此消亡。
時至今日,也有不少科學家仍在研究那場史前災難。
有學者認為撞擊可能加速引發了,當時地球上其他火山系統的噴發。還有些學者根據考察撞擊後死亡的魚類遺骸化石,確定了隕石墜落地球的時間,應該是北半球的春天。
雖然過去了幾千萬年,但它對我們今天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和進一步了解了小行星撞擊對地球生命,對人類產生的巨大威脅,仍有借鑒意義。
將有助於我們提前確定,有可能即將到來的滅絕風險和生態惡化的模式。
尤其是撞擊事件本身,有科學家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採集到了由碳質球粒隕石組成的岩石,但是這一物質更常見於長周期的彗星中。
這一發現引發了對希克蘇魯伯小行星來源的猜想。
在太陽系內,像行星一樣繞太陽運動的,直徑一般不超過100公里的小天體,被稱作小行星,他們多來自於木星與火星間,有127萬顆小行星的柯伊伯帶。
因為在太陽系內形成,所以小行星不同於彗星,極少含有星際殘留物質。所以有科學家認為,希克蘇魯伯可能是來自太陽系外圍,有約1000億顆彗星的奧爾特雲。
通過這些探索發現,讓我們更不免擔憂,是否有那顆小行星會再次降臨,導致地球生命遇到類似恐龍時代的滅絕事件。那麼,下一個可能是誰呢?
下一個可能是誰
美好的獅子座或英仙座流星雨,往往周期性爆發。那麼,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會不會周期性來臨呢?
據統計,科學家們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2.7萬多顆近地小行星,其中對地球有威脅的近地小行星有700餘顆。而且據說,像清除了恐龍這樣大小的巨型小行星,可能每5億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
其實任何天體撞擊地球,或者天上的流星划過地球大氣層,都會發生劇烈燃燒,甚至爆炸碎裂。
但只有掉到地球上沒有燃燒完的殘留部分,才叫「隕石」或」隕鐵」。在天上還沒掉到地上的天體,一般被稱為小行星或宇宙碎塊、流星等。
而這些能夠進入地球的小行星,其運行速度往往在30千米到70千米每秒,危險性極高。
在2019年的時候,就發生過一件令人冷汗直流的,近地小行星飛行事件。一個被稱為「城市殺手」的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在距離地球45,000英里處,和我們擦身而過。
還有2021年,一顆747飛機大小的小行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近地球。我們直到一天左右才發現它的身影!好在沒有造成多大的破壞。
不過2013年,在俄羅斯境內發生的「車裡雅賓斯克地區爆炸」事件啊,就沒那麼幸運了。
當時俄軍方,其實已經預測到了一顆直徑約20米的小行星,會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上空32公里的大氣層中爆裂。
但是因為其錯誤判斷,這顆小行星經過大氣層的燃燒後,將不會造成威脅,便沒有提前預警。結果落地時,相當於45萬噸TNT當量的爆炸,造成了近1200人的傷亡!
未來,2029年一顆被命名為「毀神星」的近地小行星,即將降臨,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各國科學家緊張不已,紛紛抱着計算機,預測其墜落在地球上的時間和威力。
據推測,「毀神星」可能與地球表面,在相隔5.8萬千米左右的位置落下。屆時,各國都會對此進行提前防範,以防它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危險。
當然還有許多模型模擬的結果是,「毀神星」會來個完美轉身,或急剎車。撞上地球的概率並不高。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提高警惕,因為但凡「擦破點皮」,都將是災難性的地區毀滅事件!
不過,很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天體都可以被完全檢測到,依然存在「漏網之魚」的可能性,人類又該如何應對呢?
人類該如何應對
什麼樣的小行星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人類應對小行星撞擊,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截止到2018年,人類發現的127萬顆小行星中,有永久編號的25萬多顆,已被正式命名的1.27萬多顆。連未被正式命名的,也有近68萬顆。所以不論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有超過10萬顆小行星的小行星帶。
還是太陽系外緣,存在數以萬計深不可測彗星的奧爾特星雲。其中的小行星和彗星數量,實在無法預估。據說,科學家每天都能發現新的小行星軌跡。
但是地球為何平安度過了這許多年呢?其功績主要在於我們不遠處的月球,和那顆巨型氣態行星——木星。
在太陽系中,木星質量僅次於太陽,它「義無反顧」擋在了地球前方,用引力替我們抵擋了大部分小行星撞擊。
我們可愛的月亮,也依傍地球身旁,把那些漏網之魚,都一一化解。
那些月球表面的隕石坑,就是最好的證明。沒有它們,地球早就面目全非,千瘡百孔了。但是太陽系內的許多未知小行星並不完全按常理出牌。這就要求我們提前防備。
常規操作是,如果科學家觀測發現一顆小行星,超過了一定的,並進入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二十分之一處,即距離地球748萬公里的範圍內時,那麼該物體就會被自動鎖定被為「潛在危險的小行星」。
需要科學家通過長期的觀察,篩選大量數據,對近地小行星在一定程度上的威脅值和航行狀況,以及預計墜落的時間地點和威力進行預估。
各個國家都會對此進行嚴格的防範和準備,以防它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危險。
隨着科學觀測技術的進步,近幾年就將有幾顆小行星掠過地球,人類已經對小行星撞擊的危害高度重視,希望到時候可以提前更長的時間去預知,以防很近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導致根本無法規避。
如果能夠早發現,計算出其墜落的地點,提前疏散民眾,減少一些災害後果,這就是最大的幸運了。不過,要完全避免小行星撞擊的災難和損失,還有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