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東院士李薰:為國家尖端科技貢獻巨大,被稱為「院士中的院士」

1987年中科院金屬所李薰銅像揭幕典禮

文/ 陳勝喬

筆者前兩天轉發了一篇介紹邵東院士李薰的文章,很多老鄉看完文章後,為邵東出了這樣一位大科學家而感到十分的欣喜、自豪,同時也感到非常的驚訝。例如野雞坪鎮的一位老鄉就通過私信問我:「李薰院士真出生在野雞坪鎮西湖村嗎?真的沒想到野雞坪鎮出了一位中科院副院長」,他同時還表示「這是對家鄉小孩做引導教育的最好榜樣,不知道鎮政府有沒有把這些素材梳理出來,作為學生教育的榜樣素材」。

正如北京邵東商會副會長李玉平博士語:「李薰院長是我們中科院副院長,也是瀋陽金屬所的創始人,直至今日,金屬所在材料領域的實力非常高。李薰院士是泰斗級的冶金與材料專家,到目前為止仍是我們邵東籍貫的學術界天花板。瀋陽金屬所,大家可能不了解,例如在李薰之後,出過材料領域泰斗師昌緒,大家可能聽說過。也出過當時最年輕的院士盧柯,現在是副省長。總之李薰比大家想像的厲害很多。

為讓大家全面深入了解李薰院士,筆者通過廣泛查閱資料並諮詢知情人士,從介紹李薰院士的家世背景和他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角度寫成此文,希望能為弘揚鄉土文化,傳播先賢優秀事迹等,發揮積極作用。

一、李薰院士的家世背景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官網刊登的《李薰簡介》:「李薰,字文傑。1913年11月20日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中東鄉佘田橋附近的大沖李家,是當地的一家書香門第,父親與祖父都是晚清時期的讀書人。」百度百科也有李薰家世的介紹:「1913年11月20日,李薰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仁鳳鄉井頭村。祖父是前清的舉人。其父在前清時是貢生,與蔡鍔同窗。」

實事求是講,上述介紹李薰院士的文字雖然不能說是大謬,但毫無疑問有欠妥和不準確之處,因為其中提到的李薰院士的出生地是民國及以前的老地名,而老邵陽縣東部自1952年析出成立邵東縣後,原來的稱呼不再適用,它很容易誤導讀者以為李薰院士是今邵陽縣人而非邵東人。並且它們分別提到的「佘田橋」、「仁鳳鄉」地名,前者也容易使人誤以為李薰院士是邵東佘田橋人而非野雞坪人,而後者「仁鳳鄉」,其中的「鳳」應為「風」,因為老邵陽縣歷史只有仁風鄉,沒有仁鳳鄉。

李薰院士邵東野雞坪鎮西湖村故居

筆者綜合各方信息,可以肯定地說,李薰院士的出生地到今天應該寫為「湖南省邵東市野雞坪鎮西湖村官塘沖」。這個地方在清朝和民國屬於老邵陽縣仁風鄉,新中國建立後因老仁風鄉被拆解成簡家隴鄉、高橋鄉、野雞坪鄉、高樓鄉,而官塘沖屬於高樓鄉;1995年撤區並鄉,高樓鄉併入野雞鄉(後改鎮),故官塘沖現屬野雞坪鎮西湖村。

網上文章皆說李薰院士出生於書香門第,這個確鑿無疑。

有句古話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此話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說明了一個人的遺傳基因、特別是家風熏陶,對促進成才極端重要。李薰院士之所以出類拔萃,也得益於他非凡的家世背景。

據邵東野雞坪鎮老鄉介紹,野雞坪鎮官塘沖李家是當地有名的望族,該族歷來人才輩出,李薰院士的祖父李增效是晚清的舉人,曾在邵東四大書院之一的資東書院擔任主講。李薰的父李本深是李增效的長子,13歲就中了秀才,15歲舉拔貢(經選拔推薦入國子監讀書的優等秀才)。李本深小時候曾與蔡鍔將軍在鄉間一所私塾同窗多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李本深從湖南官立法校畢業,1915年到北京投考縣知事(縣長),民國初年先後任江西省安遠、定南兩地知縣。李薰的母親叫劉箴修,雖沒念過書,但頗有見識,生育四個兒子,李薰排行第三。

關於李薰院士的祖父、父親分別是貢生和舉人,很多人不知道它們的含金量,我在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清代寶慶府(含今邵陽市+婁底市大部)舉行秀才考試,一年一次,參考者有四五千人,固定錄取定額卻只有28人,錄取率不到1%;而貢生則是從歷屆秀才中擇優推薦入國子監讀書,寶慶府一年也難得有一個名額;而舉人考試是全省統一考試,三年一考,參考人數逾萬(考生必須是秀才且通過科考),每屆只錄取50人左右,錄取率僅為0.5%,相當於兩百人中取一人。李薰院士的祖父是舉人,父親是拔貢,說明他們都是千里挑一的讀書人。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人對於李薰的名字,想當然認為「薰」是誤寫,應該要去掉上面的草字頭,其實不然。事實上,李薰四兄弟,除了李薰的名字帶草頭,其餘三兄弟每個人的名字都有草字頭:大哥叫李萼,二哥叫李芬,四弟叫李苾。難能可貴的是,李氏四兄弟皆有成就,大哥李萼畢業於國立北京法政大學,很早離家獨立門戶;二哥李芬曾任武漢長江大橋副總工程師,生前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貢獻卓著;四弟李苾,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是電子學及天線專家。

受家風熏陶,李薰更是出類拔萃,他小學時期跟隨父親在江西讀書,初中時期先就讀於湖南長沙的長郡中學,高中插班進入長沙岳雲高中。1932年高中畢業後,李薰考入清華大學,但因家道中落放棄北上讀書,選擇入讀免費的湖南大學礦冶系。1937年湖南舉行「庚款」公費留學考試,李薰考取全省三個名額之一的官費留學生,於當年9月進入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深造。

李薰在謝菲爾德大學實驗室

在英國雪菲爾德大學,李薰僅用3年時間就拿到博士學位(哲學博士),後來負責研究英國皇家空軍飛機軸承發裂的原因,從中發現鋼中含氫是導致鋼軸斷裂的奧秘,並針對鍊鋼提出完整的除氫技術,其科研成果轟動西方世界。1951年3月,李薰被雪菲爾德大學破例授予冶金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冶金博士學位」的亞洲人,也是該校屈指可數獲得雙博士學位的人。

二、李薰院士為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

李薰是1950年11月接受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邀請回國的,於次年8月回到闊別14年的祖國。回國後不久,他深入考察了鞍山撫順、大連等幾個鋼鐵廠後,毅然決定放棄中科院在北京建立金屬研究所的擬議,主張把研究所設在遠離北京且生活艱苦但最符合實際需要的瀋陽。他的這一舉動,說明他回國的初衷不是為了追求享受,而是想扎紮實實為國做貢獻。

從1951年冬天到瀋陽南湖開始籌建金屬研究所的工作,到1983年3月出差西南地區考察鋼鐵企業在昆明溘然長逝,李薰院士主持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工作30多年如一日,為金屬研究所致力於推動我國的尖端科技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熱情,取得傑出成就。

(一)推動國防尖端科技發展

關於李薰院士的科技成就,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名人殿堂對他有如此評價:「李薰(1913-1983),物理冶金學家、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5)。創建並長期領導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高溫合金為重點,發展尖端材料,提供原子彈材料、技術;開展鑄造高溫合金研究;領導完成金屬鈾核燃料元件研製工作;發展高溫宇航材料等。」

李薰院士在生產一線和工人討論問題

以上評價雖只有百餘字,但分量極重。對非專業人士來講,看以上文字會或許如墜雲霧,難以理解,筆者且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吧。

例如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我國軋制噴氣飛機渦輪葉片已趨於極限,再要提高飛行速度,必須開闢新路。1959年,李薰提出捨棄傳統軋制方法改用精密鑄造的手段試製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是李薰提出的這個項目,被當時受蘇聯科技路線影響的人投了否決票;試製出來之後,有關部門不敢試用。對此,李薰堅定不移堅持自己的主張,後來科技發展證明,他的主張是正確的,對推動我國航天工業貢獻巨大。至今,世界各國仍採用鑄造的方法製造飛機渦輪葉片。

再如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研製原子彈,當時的核心燃料元件廠依照蘇聯專家的方法提煉原子彈的核心部件——鈾棒,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解決提煉出來的鈾錠存在蜂窩氣泡和中間空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反映給金屬研究所,李薰組織技術人員研究攻關,立馬找到解決的辦法,順利製造出了合格的鈾棒,為我國成功研製第一顆原子彈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再如在1970年我國製造人造衛星的關鍵時期,一項有周總理批示的「705-1」重點工程任務下達給金屬所。這項任務的內容是,為我國第一顆返回地面的人造衛星研製一件耐高溫、防氧化的防護外衣──「蒙皮」,避免衛星穿過大氣層產生的高溫燒毀裝着珍貴儀器和資料的衛星。周總理對此批了八個字:「安全可靠,萬無一失。」這項任務,中科院的一個兄弟所沒有啃動,轉給了金屬所,李薰毫不猶豫地接受下來。而在他的帶領下,參戰人員努力攻關,經過20天的苦戰,成功試製出第一批合格的衛星防護罩板材,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成功發射和回收。

(二)推動民用尖端科技發展

新中國建立初期急需鋼鐵,因此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了「以鋼為綱」的國家發展指導方針。為了配合落實這一戰略目標,李薰帶領金屬所將提高鋼鐵質量作為全所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為深知鋼中氣體的控制對鋼鐵產品質量關重要的科學家,李薰在創建金屬研究所時,就確定將金屬中的氣體作為研究方向之一,並且十分重視指導團隊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鞍鋼工作組解決了當時中厚鋼材存在的分層(夾層)問題;撫鋼工作組解決了1Cr13不鏽鋼鋼錠的軸心裂紋問題;大鋼工作組試驗成功了電爐氧氣鍊鋼技術。李薰和金屬所創造的很多科技成果至今仍被廣大鋼鐵企業運用,大大提高了電爐冶煉效率,創造了無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李薰院士諸如以上推動尖端國防科技和尖端民用科技的案例,可謂不勝枚舉。

(三)致力於培養尖端科技人才

在中國科學院《紀念李薰先生百年誕辰》專欄中,李薰院士生前的眾多同事、下屬,一個個飽含深情寫文緬懷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善於延攬和吸引天下英才,激勵大家勇攀科技高峰的好領導。

李薰院士指導年輕人開展工作

據了解,李薰在擔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期間,非常重視對所里的年輕人加強培養:一是要求大家突擊學外文;二是狠抓基礎培訓;三是加強基本功訓練。在進行培訓的同時,還進行嚴格的考核、評議,作為提職、晉級的依據。在他的指導下,即使是年輕的大學生,經過幾年鍛煉,也迅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才,積极參与到國家冶金工業和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研究中。

對於李薰注重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曾擔任李薰助手,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國內頂級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的師昌緒寫了一篇題為《李薰為金屬所的健康發展建立了堅實基礎》的短文明確指出:「李薰在創建金屬所時白手起家,當時做出了一個英明決策:邊培訓、邊建設,同時還有一批科技人員下廠:使他們既得到了鍛煉,又密切了與企業的關係,從而形成理論實際的作風,也為以後研究成果的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據知情者介紹,當年在李薰手下工作、接受他指導的青年才俊,如今有數十人成為著名科學家,其中多人擔任國家級項目的總工程師或副總工程師,多人當選為院士。因此,有人說李薰是「眾多院士的導師,是院士中的院士」。

作者簡介:陳勝喬,湖南邵東人。民間不拿工資的鄉土知識傳播者。業餘專註鄉土歷史地理寫作,希望能為普及歷史常識、特別是大邵陽的鄉土史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