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斯萬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大家可要清楚這一點,諾貝爾獎與奧運會、亞運會這些體育賽事一樣,諾獎得主會獲得獎章。
諾貝爾獎章是純手工製作的,整體重270克,內含黃金,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
背面根據不同獎項,圖案各有不同。文學獎的獎章背面是繆斯女神演奏着七弦琴,一個年輕人坐在月桂樹下,邊聽邊記錄。
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章背面是醫藥女神膝上攤着書,一手扶着病人,另一手捧着碗在接泉水,準備給病人喝。
2014年12月4日,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宣布拍賣自己的諾貝爾獎獎章。
被譽為「DNA之父」的詹姆斯·沃森可不是鬧着玩的,他把諾貝爾獎章送交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公開拍賣,最終,拍出了475.7萬美元(包含傭金)的高價!
但令人奇怪的是,花470多萬美元拍下這枚諾貝爾獎章的俄羅斯首富阿利舍爾·烏斯馬諾夫(Alisher Usmanov),居然又將諾貝爾獎章還給了沃森,這是怎麼回事呢?
詹姆斯·沃森出生於1928年4月,七歲那年,詹姆斯·沃森從父親手裡得到第一本關於鳥類的書,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各種鳥類遷徙的過程。
讀完了這本書後,小詹姆斯·沃森疑惑不解:鳥類是如何從北半球飛到南半球,那些年老或者幼鳥,也能飛越數千公里,橫跨南北半球嗎?
為了弄清楚問題的答案,詹姆斯·沃森通過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為自己培養了勤學好問,且擁有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1943年,15歲的詹姆斯·沃森連續跳級考入芝加哥大學。因為天賦異稟,詹姆斯·沃森進入大學後,在生物和動物學成績尤其突出,其餘課程的成績同樣排在前列。
詹姆斯·沃森原本想學習鳥類學,但因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院動物系沒有鳥類學專業,只得轉而學習遺傳學。
在詹姆斯·沃森看來,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會存在遺傳DNA,學習遺傳學等於觸類旁通,與兒時的夢想差距並不算大。
可當時遺傳學的就業前景非常不好,由此可見,詹姆斯·沃森做事全憑性子。
不得不承認,詹姆斯的學習能力讓許多同學艷羨,22歲的他就輕鬆獲得博士學位。23歲又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後來全力研究DNA的分子結構。
27歲時,詹姆斯·沃森在《自然》雜誌上用1000多個字和一幅插圖的短文公布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不到30歲的年紀,他成為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帶頭人之一。
名滿天下的詹姆斯·沃森受邀前往哈佛大學執教,後升為哈佛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蛋白質生物合成研究。
1962年,詹姆斯與莫里斯·威爾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時34歲的詹姆斯·沃森已經達到了「一覽眾山小」的境地。
40歲時,詹姆斯·沃森擔任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主任,致力於腫瘤方面的研究,他曾經擔任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講人。
課餘時間,詹姆斯·沃森熱衷於教育,積極探索利用多媒體進行新式教育,通過互聯網設立的DNA學習中心。
2006年,詹姆斯·沃森被美國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第68位人物。
故事說到這裡,我們都看得出,詹姆斯·沃森的一生非常完美。少年登科的他先後輾轉於劍橋、哈佛,於34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還被權威雜誌評選為影響美國的重要人物。
但就是這樣一位社會精英,為何會拍賣自己的諾貝爾獎章?
前文簡單說過,詹姆斯·沃森做事全憑個人喜好,性格是很有問題的。當詹姆斯·沃森與莫里斯·威爾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克里克表現過謙虛謹慎的態度。」
大致意思就是,他認為克里克當時完全默默無聞,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獎,就是跟在自己後面竊取果實。
如果說詹姆斯·沃森看輕自己的合作夥伴,還算情有可原,畢竟這些頂級人才智商超高,性格難免出現一些問題。
但在自己的《雙螺旋》一書里,詹姆斯·沃森還批評了許多同時期的精英科學家。他的這些言論很多都是子虛烏有,激怒了許多科學界大佬,暗示了他日後的悲慘命運。
2007年10月10日,詹姆斯·沃森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非洲的前途產生悲觀」。直指非洲人的IQ與白種人有差距,他把IQ跟智力等同起來其實是非常不嚴謹不專業的。
而且詹姆斯·沃森的這番言論也觸碰到了西方社會的禁忌,屬於赤裸裸的種族歧視。但至今他都沒有對自己的言論和觀點進行反思和道歉,只是後悔自己當眾說出來了而已。
此事過後,這位曾經的哈佛大學教授,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主任在輿論的攻擊下被迫辭職。
沒有穩定工作就失去了生活來源,儘管詹姆斯·沃森是譽滿天下的頂級生物學家,但遭到封殺後,沒有任何一家機構敢收他。
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2014年,迫於生活無奈的詹姆斯·沃森不得不拍賣自己的諾貝爾獎章以及相關學術論文,從一位前途似錦的生物學家,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2014年12月4日,被譽為「天才神童」的詹姆斯·沃森,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拍賣自己的諾貝爾獎章,他也是第一個在生前就賣掉諾貝爾獎章的獲得者。
很快,一位名叫烏斯馬諾夫的俄羅斯超級富豪,通過電話報價的方式,花了475.7萬美元(包含傭金)拍得了詹姆斯·沃森的諾貝爾獎章。
而詹姆斯看不起的,就是與他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弗朗西斯·克里克。2004年去世後,其家族在2013年4月以227萬美元價格拍賣了他的諾貝爾獎章。
既然已經有了「前車之鑒」,詹姆斯·沃森就對自己的獎章原先估價為350萬美元左右,但是最後卻賣了470多萬美元,讓這位老人感到非常高興。
拍賣會結束後,已經86歲高齡的詹姆斯·沃森最後一次把諾貝爾獎章拿在手中,在場的記者紛紛喊道:「那不再是你的東西了。」
這一刻,詹姆斯·沃森沒有了受領諾獎時的那般意氣風發,而是一位垂垂老矣的長者,邁着蹣跚的步伐,遭到眾人的鬨笑。
2014年12月9日,拍下詹姆斯·沃森諾貝爾獎章的烏斯馬諾夫公開宣布,要把這塊獎章還給原主人。
在這位超級富豪看來,一位傑出的人才不應該賣掉代表自己成就的獎章。詹姆斯·沃森再怎麼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這塊象徵著發現DNA結構的獎章應當永久屬於他。
2019年,已經90歲高齡的詹姆斯·沃森又遇到了麻煩,由於他不停地向公眾宣傳種族歧視這些錯誤言論,冷泉港實驗室決定收回詹姆斯·沃森所有的榮譽頭銜。
怎麼說呢,詹姆斯·沃森這個人其實就是大嘴巴,因為頭戴「DNA之父」、「諾貝爾獎得主」這樣的光環,民眾和媒體是很容易輕信他的結論的,然後拿去進一步曲解和發揮,這都會升級成一種輿論矛盾。
總結起來就是,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會死)!
參考文獻:
[1]《雙螺旋》險些被禁止出版——記詹姆斯·沃森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張長青,世界科學 2013年06期
[2]「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作者劉婷婷 宋雪峰,少兒科技 201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