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板塊在不斷變化:太平洋將消失,亞洲美洲未來真的會合併嗎?

太平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面積位列四大洋之首,幾乎與其他三個大洋的總和相當。

但是,太平洋大則大,卻是一個十足的受氣包,圍繞着它的幾個大洲,無一例外都在擠它,傷心的太平洋只能默默縮小自己的面積。

美麗的太平洋風光

是的,咱們今天看到的太平洋已經是縮小了1億年的太平洋了,最開始的太平洋可是比今天大很多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太平洋或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消失,亞洲和美洲將上演一場驚世大碰撞。

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界處

太平洋的來歷

太平洋的前身要追溯到大約2.5億年前,那個時候的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盤古超大陸

雖然名字叫做盤古,可是這並不代表它是自地球誕生以來就存在的,盤古超大陸也只不過是地球的一個瞬間

由於只有一塊大陸,周圍都被海水包圍,所以當時的海洋被稱為泛大洋,這塊泛大洋就是四大洋的共同起源

盤古超大陸

盤古超大陸本身就是兩塊古大陸組合而成的,北方的叫勞亞,南方的叫岡瓦納,在大約2億年前二者決定分家。

在大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勞亞大陸又再次分家,北美大陸的雛形從中分離,與亞歐大陸撕開了一條縫隙,這條縫隙就是未來的大西洋

與此同時,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些大洲也在開始陸續形成,不僅是盤古超大陸,就連勞亞和岡瓦納也分崩離析。

盤古超大陸分崩離析

泛大洋被這些大陸切割成了幾個部分,這其中就有最初的太平洋,被稱為古太平洋

隨着大陸不斷地漂移,我們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也在開始成型,最終在大約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地圖模樣。

關於太平洋的來歷,歷史上曾經鬧過一場大烏龍,它是麥哲倫發現並命名的,當時麥哲倫在海上航行了100多天沒有遇上風暴,於是起名「太平洋」。

麥哲倫的環球壯舉

後來的地質學家們通過對太平洋進行了深入的測量,發現如果用岩石將太平洋填滿,那麼所需岩石的質量和體積與月球相當。

這也讓當時的很多科學家認為,太平洋是月亮在地球的故鄉。

有趣的是,提出這個假說的是達爾文的兒子,對沒錯,就是那個進化論的達爾文。

不過這一猜想在1912年的時候被否決了,那一年氣象學家兼地理學家的魏格納發表了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論的提出者魏格納

他認為地球的陸地和海洋都是在不停變化的,太平洋的面積在更遠古的時代不是今天的大小,因此何來月球誕生之說。

隨着1969年阿波羅11號的成功,帶回來的月球樣本也在說明月球並非完全誕生於地球,太平洋是月球起源的假說也被正式拋棄。

月球並非起源於太平洋

傷心太平洋

從古太平洋到今天的太平洋,面積足足縮小了近一倍,太平洋在1億多年的時間裏一直在變小。

大陸漂移之後,又誕生了板塊學說,這一次更加詳細地解釋了為何明明在同一塊大陸,卻依然會存在地震或者火山。

地球雖然整體上是一個固態星球,但是不排除它內部存在着液態物質,火山噴發出來的岩漿,就是地球的液態物質之一。

地球的結構

我們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面那一層薄薄的地殼上,而地殼並不是一個整體,它被分為了好幾個部分,被稱之為板塊。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地殼就是漂浮在岩漿上的,板塊與板塊之間存在着擠壓或者撕裂。

這就好比在湯上漂浮着兩片饃,兩塊饃相互擠的時候,邊緣的饃會被擠碎,同時湯還會在擠的時候冒出來。

地球的板塊

當把這兩塊饃拉開,中間空出的部分會被湯填滿,無論發生擠壓還是分離,都會引發相應的地質災害。

太平洋就恰好位於一個板塊上,板塊也因此得名為太平洋板塊,它分別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接壤。

這幾個板塊大部分都是在擠壓太平洋板塊,造成交界處的地殼消融,因此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與此同時,太平洋的邊緣地區,地震、火山一直就沒有斷絕,圍着它一圈基本上都是海底的火山。

環太平洋地震和火山帶

這樣說吧,全世界的海底火山裏面,太平洋佔據了一半,而且基本上都是活的,動不動就會噴發,距今最近的一次太平洋火山噴發是湯加的海底火山。

如此劇烈的地質活動可以看出,周圍的板塊已經把太平洋板塊擠壓成啥樣了。

地理學家們都認為,在這樣下去,太平洋會在未來3億年的時間裏消失不見

北美大陸會和亞歐大陸碰撞在一起,一如當年印度次大陸撞擊亞歐大陸一樣。

在二者的碰撞出會生出一座高山,海拔或將超過喜馬拉雅,成為萬米高峰。

過去的盤古超大陸和未來的盤古超大陸

陸地的輪迴

古人云:「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這句話用在地球的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地球的陸地和海洋就是在分分合合中走過了46億年的時光

盤古超大陸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塊超級大陸,在更早之前地球上同樣也經歷過。

只是因為盤古超大陸趕上了物種爆發之後,有足夠的生物化石作為支撐,更早的時代我們缺乏化石證據。

根據地球歷史的推導,地球每5到6億年就會經歷一次超級大陸的形式,因此在得出下一個超級大陸的輪迴是在大約3億年後。

古人的蒼天滄海智慧

屆時,北美大陸再次與歐亞大陸相連,只不過換了方向。

非洲、澳大利亞大陸和南美洲也會再次連接,只不過再也回不去岡瓦納大陸的時光

還有一點比較神奇,因為印度洋板塊一直在和亞歐板塊擠壓,亞歐大陸整體上是在向北移動的,所以在未來亞歐大陸會被頂到北極點,成為一塊北極大陸。

而南極洲也在漂移出自己的最南端,未來的南極洲很有可能只是一片海洋,沒有陸地。

北極在未來會有一片大陸

喜馬拉雅山也會因為板塊的運動長高,最終逼近於1萬米的海拔

很多人認為喜馬拉雅山的海拔不可能超越1萬米,否則地殼會因為承受不起山體的重量而直接倒塌。

但是也有科學家指出,是否承受得住得看當地的具體地殼厚度,不能因為過去沒有萬米高峰,就斷定喜馬拉雅山超不過1萬米

如今,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長高,突破萬米大關要在5.8萬年以後了。

南極在未來可能是一片海洋

地貌的變化並非地球的獨有

這種地質運動並非地球的獨有,在很多岩石星球上都在上演,無非就是地球有生命,有智慧生物,所以它的變化得到了研究。

在火星上有一座奧林匹斯山,海拔2萬多米,放到地球上飛機都未必能飛躍它。

奧林匹斯山的形成和地球的山脈並不一樣,反而和地球的一些火山類似,是火山熔岩噴涌而出之後形成的煙囪狀山體。

奧林匹斯山

這座山在火星表面煢煢孑立,周圍幾乎沒有相鄰的山峰,火星上類似的山峰還有很多,如阿爾西亞山、帕蒙尼斯山等。

太陽系十大山峰裏面,火星就佔據了一半,地球的珠穆朗瑪峰在太陽系的山峰海拔都擠不進去,因為就連月球的最高峰都比它高。

月球最高峰萊布尼茨山海拔大約9000米,位於月球的南極附近,它並不是自身的地質活動,而是40多億年的時間裏被不斷撞擊和被宇宙射線轟擊,從而塑造出來的地貌。

這麼一看,還是地球的造山運動比較安全,至少是發自地球內心的活動

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這真的是一種神奇的感覺,我們的世界地圖對於地球來說只不過是它的某一個瞬間,在地球上沒有哪種能夠永恆,在宇宙中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