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將陸續公布,不必焦慮,中國人是否獲獎其實並不重要

諾貝爾獎將於2022年10月3日至10日陸續公布,截至目前,「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獲得,以表彰他對已滅絕人種的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

曾幾何時,每每提到諾貝爾獎,我總是抱着既羨慕又無奈的心情當觀眾。羨慕發達國家不斷有人得獎,無奈中國何時才能出位「高人」摘得諾獎。直到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心中的遺憾才稍許放下。當我興沖沖讀了莫言的作品之後,不免產生一個疑問:如果莫言筆下的中國人,不是充斥着愚昧、野蠻、陰暗、齷齪、腐敗、墮落等負面圖景,他還能獲得諾貝爾獎嗎?直到這時我才認識到,過去對中國人獲得諾獎的憧憬是何等幼稚和愚昧。

通過莫言,我也在反思,中國真的一定需要諾獎嗎?中國科技水平,在多數領域與世界頂尖水平存在距離是不爭的事實。我絕非酸葡萄心理,就中國目前的水平而言,獲得諾獎確實非常困難。中國現在最關鍵的不是能否有人獲獎,而是是否有人能夠填補科技短板。

人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國家也不例外。當下,我們最緊要的任務是追趕和發展,至於諾貝爾獎,能得挺好,沒得也大可不必哀怨嘆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任何事情都講究水到渠成,況且為中國核心利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恐怕永遠都無緣諾貝爾獎,但他們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