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的學術出版」高端研討會在京召開

8月19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主辦、科學出版社承辦的「數字經濟時代的學術出版」 高端研討會在科學出版社召開。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王艷春,科學出版社總經理、編審彭斌等四位專家做了上午的主題報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部長劉興平出席會議並致辭。

來自科研、出版管理、出版機構、相關數據庫及科技期刊等領域30餘位專家參加了會議。上午的大會由科研雲進行網絡直播,高峰時在線總人數達到萬人以上。下午,各位專家學者就「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出版技術變革」、「數字資源與學術出版」、「學術傳播與交流平台」等話題做了深入的交流討論。

會議致辭

劉興平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隨着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斷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泛的重要領域,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高達45.9%,顯著高於同期的GDP平均增速。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佔GDP比重為7.3%,數字產業化發展正經歷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歷史性轉變。傳統的出版模式、傳播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知識獲取即時化、精準化、多元化的需求,科技期刊面臨著不日新必日退的現實挑戰。如何找到數字經濟時代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如何藉助數字經濟的力量塑造我國學術出版新一輪新優勢,已經成為科技期刊和管理部門都需要破解的重要課題。

楊衛——「我國開放科學路線圖與政策體系構建研究」

楊衛認為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當前開放科學的運動已經達成全球共識,全球的開放科學治理也需要中國加入。目前的研究框架是想描述我國開放科學的路線圖以及配套的政策體系,解決三個問題:Why,What,How。中國可以通過提高開放獲取和國際合作學術產出的份額和體量,提升可分享數據的學術質量、信息質量與可靠性質量,對可獲取的數據做好法律、基礎設施和財務能力的建設,不斷提升開放政策的競爭力,以此來提高開放科學的成熟度。

鄔書林——「提升學術期刊出版水平,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

鄔書林認為中國學術期刊近年來得到了國家空前重視,正面臨空前的發展機遇,要抓住經濟增長的勢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科研產出,總結國際國內學術出版經驗,準確把握學術出版屬性,大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建設,把好的科研成果留在國內,進而推動國家科技創新。

王艷春——「運用知識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王艷春認為施普林格·自然是支持中國國際期刊的有利合作夥伴,近年來有200本中國英文科技期刊通過施普林格走向國際,卓越計劃期刊的30%是由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的,領軍期刊中的一半與施普林格·自然有合作。在數字化和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施普林格·自然一直在思考學術出版如何抓住機遇構建多元化的學術出版生態,以推動科學研究的開放和開放科學的發展,並成為其主要目標,並承諾到2024年超過50%的原創研究將以OA形式出版。

彭斌——「關於促進我國學術出版發展的幾點思考」

彭斌提出要加快我國科技出版社轉型升級,推動高水平期刊

(本文編輯:劉四旦)

科學出版社 視頻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