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明天出發!中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麼?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勝利凱旋。

明天,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即將出發,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這一次他們準備在太空過春節!

這次,神舟十三號相比十二號來說,執行時間更長、任務更嚴峻,而且,王亞平將成為進駐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性,也將成為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同時,這也會成為創造歷史的一刻。

中國航天不斷崛起、不斷超越,這不單單是踏上星辰之旅,而是要重回中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給我們留出樂什麼位置?

作為世界上勤勞智慧的民族,中國人最早認知宇宙,並且正確記錄下星辰運動。

在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魏國雖然名列「戰國七雄」之一,但其國力並不強。

「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除了留下「圍魏救趙」的成語,總體來說,魏國存在感並不高。

不過,魏國人石申,僅憑着一架自製天文儀器和一雙肉眼,在公元前400年,寫就了八卷《天文》和《渾天圖》。在書中他記載到,「日中有立人之像」,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除此之外,石申還觀測到了「日冕」和「日珥」,最早測量出「黃赤交角」,總結月球運行規律提出「白道」概念。

最令人震撼的是,石申先後測量了120顆星在天空中的坐標,準確地測定了它們的經度和緯度,再把它們和相鄰的星星用假想的直線連接起來,創造出120 個星宿,編繪出《石氏星表》,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星座和星圖的著作。

而直到600年以後,公元二世紀,古希臘人托勒密繪製的「托勒密星表」,只記載了48個星座。

石申之後,戰國時期還有一位曠世奇才,生活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齊國天文學家甘德

甘德在石申《石氏星表》的基礎上,創造出星體定位的「甘氏四七法」。

他把天空中的恆星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域,每個區域又分為七個部分,這就是延續至今的「二十八宿」,不但構建了完整的星辰世界,也為我們打開了想像力的天空,不知道有多少神話傳說,是從二十八宿中走來。

甘德所做的,並不僅僅是在石申的研究基礎上「查漏補缺」,他對火星和金星運動進行長期的觀測和定量,測出火星回歸周期為587.25天,比實際數值583.9天僅差了3.35 天,誤差僅為千分之六。

他還看到了木星的衛星,並將其記錄為「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因此,成為第一個留下了木星衛星觀測記錄的天文學家,比伽利略記錄木星衛星,早了2000多年。

甘德將其畢生苦研所得,整理為《天文星占》、《歲星經》等幾部天文學著作,在恆星區劃和命名、行星運行與會合周期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貢獻。

最終,石申與甘德的著作,合併成為《甘石星經》。

實際上,在《甘石星經》之前,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世界上關於日食、月食的最早記錄;公元前613年,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記錄下哈雷彗星運行。

而且,除了《甘石星經》,中國從不缺少科學家,祖沖之張衡劉徽秦九韶等,都如星辰般璀璨,中國人也從不缺少科學精神,比如公元一世紀成書的《九章算術》,就把土地丈量、穀物兌損、房屋建築的結構計算、分配方案設計等問題,說得明明白白。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肇始於中國。

上啟春秋,下至南宋,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定義着全世界的科學技術,直到近代,因為沒有趕上現代科學與工業文明的進程,而產生了巨大代差。

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懂得偉大的意義;

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能懂得如何再次創造輝煌。

神舟五號到神州十三,中國航天一步一個腳印,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征途,目標是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