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島探秘:走進2萬條蝮蛇的棲息家園

2025年06月15日23:22:14 科學 1673

新華社大連6月15日電 題:蛇島探秘:走進2萬條蝮蛇的棲息家園

新華社記者張博群

夏日,乘船從大連市旅順口區出發,不到半小時,一座籠罩在雲霧中的神秘海島映入眼帘。小島不大,面積僅0.73平方公里,距離陸地約10公里,島上棲息着近2萬條劇毒蝮蛇,因而被稱為蛇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蝮蛇與在陸地生活的蝮蛇產生了極大差異,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種——蛇島蝮。

蛇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地殼變遷,小島從陸地上分離開來,由於缺少淡水和食物,島上的動物大量滅絕。地處褶皺帶上的蛇島有大量岩石縫,這些天然洞穴為蝮蛇提供了棲息家園,蝮蛇最終活了下來。

蛇島探秘:走進2萬條蝮蛇的棲息家園 - 天天要聞

蝮蛇在大連蛇島棲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王小平攝)

登上蛇島,有一條木棧道蜿蜒而上,棧道兩旁的樹木枝繁葉茂,靜靜趴在樹枝上的蝮蛇隨處可見,灰色的外表與樹枝幾乎融為一體。「這是在守株待『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平說,當小鳥落在枝頭歇腳時,蝮蛇便伺機而動,一口咬住小鳥,並將其吞入腹中。

小鳥是蝮蛇的主要食物來源。蛇島與其附近的老鐵山共同組成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這裡位於遼東半島南端,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候鳥飛越渤海海峽的最近通道,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節點。

每逢候鳥遷徙季,成千上萬隻候鳥在此覓食休息。「只有這個時候,蝮蛇才能『開飯』,一條蛇一年吃一兩隻鳥就能維持生存。蛇島蝮不僅要冬眠,還要夏眠,為的是節省體力,活到下一次候鳥遷徙季。」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教中心負責人袁鴻儒說。

專家表示,蝮蛇的眼睛和鼻孔間有一個洞,這個洞叫頰窩,它就像紅外線探測儀,能夠在0.1秒內分辨出0.001攝氏度的溫度變化,還能判斷發熱物體的遠近和大小。蛇的視力、聽力都不好,就是靠這個特殊器官來捕食。

蛇島探秘:走進2萬條蝮蛇的棲息家園 - 天天要聞
蝮蛇在大連蛇島捕食小鳥(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王小平攝)

蝮蛇的主要食物是小型鳥類,而大型猛禽則是蝮蛇的天敵。每年秋天,當灰臉鵟鷹、蛇雕、普通鵟等猛禽成群結隊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飛來,在這裡停留歇腳時,便會捕食蝮蛇作為食物。蛇島形成了一條獨特的生態鏈。

蛇島蝮的平靜生活從人類踏上島嶼後就被打破。資料記載,1937年,日本人捕蛇7000餘條運往外地,將其製成蛇酒出售;1958年6月,蛇島發生火災,火勢撲滅後發現死傷蝮蛇2000餘條;20世紀60至70年代,因無人管理,周邊村民登島濫捕濫獵的現象十分嚴重。

1980年,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982年,保護區對蛇島蝮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僅有9000餘條。保護蛇島蝮迫在眉睫。保護區對蛇島及其附近海域實施封閉式保護管理,工作人員輪流住在島上,擔當起「守蛇人」角色,開展蝮蛇保護和科研工作。

蛇島探秘:走進2萬條蝮蛇的棲息家園 - 天天要聞
這是大連蛇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王小平攝)

今年5月中下旬,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科研人員來到島上,進行本年度蛇島蝮生命表調查。「我們在選定樣方內捕捉蝮蛇,用注射器將生物芯片注入蛇尾進行標記。同時,我們還要測量蛇的長度、重量等生命體征,並拍照記錄其生存狀態和棲息環境。」王小平說。

持續追蹤研究可以確定蛇島蝮的生命周期以及生長發育、繁殖、越冬等情況。今年,科研人員發現了一條超過30歲的蝮蛇,這條蝮蛇打破了蛇島蝮的最高年齡紀錄,科研人員對蛇島蝮的生命周期有了更新的認識。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田華說,蛇島蝮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種群數量從保護區成立之初的9000餘條上升到近2萬條,反映出蛇島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未來,如何讓具有較高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蛇島蝮更好、更長久地生存下去,還要靠一代接一代「守蛇人」的共同努力。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罕見!今年三伏天近10年來最短 - 天天要聞

罕見!今年三伏天近10年來最短

7月7日,小暑,迎風穿夏,尋覓清涼。「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天開始變得潮濕悶熱,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也快到來。在過去10年,從2015年至2024年,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僅30天,是近10年來最短的一次。酷熱還沒真正開始,暑意已經蔓延。此時,尋一處清涼,成了夏...
國科大畢業生探訪懷柔「一城兩都」 - 天天要聞

國科大畢業生探訪懷柔「一城兩都」

7月5日一早,雨過天晴。懷柔科學城新質生產力創造中心門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畢業生們正帶着家人走下大巴車,準備進展廳「探秘」——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走進「一城兩都」活動的首站。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裏,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