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三年,除坦克、自行火炮、多管火箭和戰鬥機等傳統大型平台,神出鬼沒的無人機也在俄烏戰事中多次發揮奇效,並成為各國軍事發展和作戰運用的新指標。從俄烏戰場上可以看出,除了傳統的情監偵、攻擊、中繼、運輸工作,無人機運用還衍生髮展出了布/除雷、誘敵和電子戰反制三種新任務。
一、矛與盾的對決:無人機加入布、掃雷工作
烏軍無人機部隊2024年發展新戰術,使用無人機布雷而非投擲炸藥。傳統反坦克地雷約餐盤大小,重12公斤,部署在防衛陣地前方,四周纏着鐵絲網並放置警告標示,埋在土裡或置於地上。1960年代美軍在越戰研發分佈式地雷,重量只有傳統地雷1/5,不過威力足以摧毀一輛坦克,由磁性傳感器偵測駛近坦克而引爆,最早由飛機或直升機投擲,隨後發展特種炮彈。一枚155mm的榴炮彈頭可在直徑200米方圓的範圍發散布9枚地雷。烏軍部署美國提供的分佈式地雷填補雷區間隙,以阻斷俄軍推進。使用槍械擊發地雷並非可靠的掃雷方式,徒手掃雷風險高,因為單兵身上金屬物品可能引發磁性傳感器。有些地雷由塑料樹葉偽裝,搬動地雷也會引爆裝置多重傳感器地雷。俄烏兩軍不僅使用無人機佈雷。同時用於掃雷,這是布雷與掃雷的技術競賽。
二、牽制防空系統:無人機誘餌成突防關鍵
2024年,烏軍防空部隊面臨俄軍誘餌無人機的攻擊,使其防空效能降低。雖然烏軍通常能夠擊毀大部分導彈與無人機,一旦數十架甚至上百架低價誘餌無人機同步攻擊,造成防空系統目標過多,就難免會有漏網之魚,讓一些攻擊無人機或導彈擊中目標。美國具備協助烏軍防禦誘餌無人機的能力,但是低端無人機成本低還是能夠以數量取勝,所以目前還是以激光、電子戰干擾與攔網等手段為主。例如,俄軍為防範烏軍的無人機襲擾,就在重要補給路段兩旁架設了長達一英里長的無人機攔網,形成組建了攔網隧道。
三、無線頻譜的攻防:無人機支持電子戰反制任務
反制無人機在電子戰干擾中日益重要。2024年7月在頓巴斯南部,俄軍無人機頻率突然從700-1000兆赫調整為400-500兆赫,烏軍干擾器頓時失效。俄軍無人機深入烏軍後方,切斷烏軍部隊與補給路線,致使烏軍一天有數十輛軍車被毀,直到烏軍回神並把干擾器調至500兆赫,才將局勢穩定下來。烏克蘭戰場已經成為了彈藥與干擾器的競賽,當干擾器越多、越複雜,抗干擾無人機需求也越迫切。衝突初期俄軍完全掌握電子戰優勢,烏軍依賴加密的星鏈通信才免於潰敗。2023年,烏軍創新使用第一人稱視野無人機(first-person view drones, fpvs),可精確的追蹤與摧毀目標,使得俄軍強力但笨重的電子戰系統弱點暴露無遺。只要落入烏軍第一人稱視野無人機航程內,俄軍電子戰系統就變得非常脆弱。
前線電子戰干擾技術並不複雜,一個裝滿天線的廉價金屬盒,發出電磁噪音就能干擾導航信號或錄像饋送。俄烏兩軍競相創新,技術越來越精密,每隔8-12周就有一次攻防技術大轉變。雙方頻段改變從200兆赫到1000兆赫,2024年從標準gsm頻段調至200兆赫。為避免遭到反制,俄軍高端無人機裝置備份導航系統,包括由gps改為衛星或慣性導航,使用人工智能或地面無線電台導引攻擊目標或返回基地,最新做法還有最後一英里自動導航或使用光纖導航。光纖纜線不受電子戰干擾,烏軍第一人稱視野無人直升機更是創下纜線41公里長的紀錄。光纖導航無人機通常帶頭攻擊摧毀電子戰系統,再由無線電無人機接續展開攻擊。
總的來說,烏克蘭戰場無人機除了情監偵攻擊等傳統作戰樣式,布掃雷、誘餌等新樣式相繼出現。無人機在戰場破壞力越大,反制無人機也就越迫切。反制無人機的挑戰主要在如何發現它並加以干擾或摧毀,俄烏兩軍在無人機作戰與電子戰干擾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關注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