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曹宇悅 尹薇)「軟腦膜轉移瘤是癌症的一種惡性轉移形式,放療、化療和靶向治療等治療方法的效果均不盡如人意,患者的自然生存期通常僅為兩個月左右。我們的研究就是希望找到真正有效的干預靶點,延緩軟腦膜轉移瘤的發展進程。」12月24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附屬華山醫院研究員遲喻丹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
12月20日,遲喻丹課題組攜手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張強強研究員,在《自然-癌症》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軟腦膜轉移瘤進程中,中樞邊界硬腦膜細胞組分和細胞外基質組分的重塑變化,並特別關注了腦膜巨噬細胞如何突破受損的硬腦膜屏障,遷移到腦脊液中的動態過程及其調控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附屬華山醫院研究員遲喻丹在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遲喻丹介紹,腦脊液是大腦中樞的邊界區域內至關重要的物質交換媒介。然而軟腦膜轉移瘤的腫瘤細胞會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蛛網膜下腔及腦脊液,使得患者產生頭痛、噁心、視力模糊以及認知能力的顯著下降等痛苦癥狀,加速疾病的惡化進程,威脅患者的生存。「我們發現在腦膜轉移瘤的發展過程中,硬腦膜中的邊界相關巨噬細胞(BAMs)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巨噬細胞在腫瘤的刺激下,能夠發生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學變化,進而遷移到腦脊液中。」
「整個研究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準確追蹤和解析腦膜巨噬細胞在軟腦膜轉移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機制。為此我們採用了多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包括多組學分析、腫瘤模型構建、細胞命運追蹤動物模型、3D在體雙光子成像以及臨床樣本驗證等,終於發現SPP1-MMP14信號軸在腦膜巨噬細胞遷移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調控作用。通過靶向這一信號軸,我們成功實現了降低腦脊液中巨噬細胞數量並顯著提升CD8 T細胞腫瘤殺傷能力的雙重效果。」遲喻丹說。
遲喻丹提到,這一發現不僅為軟腦膜轉移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過調控腦脊液免疫微環境來增強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更為開發新的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策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腦膜轉移瘤的基礎轉化研究,同時關注其他類型的腦腫瘤,如膠質瘤、腦實質轉移等。此外,我們還將繼續採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空間轉錄組學、代謝組學、蛋白組學等多組學技術,結合臨床前動物模型和類器官模型,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遲喻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