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日報】

(摘編自《細胞傳》譯者註記,標題有改動。馬向濤,北大外科學博士,《癌症傳》《基因傳》《細胞傳》譯者)
□ 馬向濤
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元,與人類社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體現在生物學層面,還延伸到社會、文化與哲學領域。而個體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各種細胞協同發展的產物。細胞與個體的關係不僅展示了自然界的精妙設計,還為人類社會的組織與運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從細胞的分工合作、溝通協調、自我修復與適應進化等特性中,我們可以汲取用以構建和諧、穩定與公平社會體系的智慧。
《細胞傳》是穆克吉醫生繼《癌症傳》與《基因傳》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其絲絲入扣的敘事結構延續了前兩部暢銷作品的一貫風格。除此之外,穆克吉醫生還兼顧了前沿領域的學科進展,許多章節都是對既往重點內容的有益補充。如果讀者想要獲取更多生命科學領域的知識,那麼《細胞傳》將會解答人們心中思索已久的疑惑。
正如穆克吉醫生所完成的上述三部曲一樣,我與他的交集也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表述:癌症、基因與細胞。我們研究的對象都是癌症,我們關注的靶點都是基因,我們使用的材料都是細胞。除此之外,我們還在臨床一線經歷了各種摸爬滾打,與很多頑強拼搏的腫瘤患者朝夕相處過。與其說是翻譯穆克吉醫生的作品,倒不如說是在回溯自己的經歷。
許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脫去白大衣,其實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傳播知識,並且依然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的人。我放下的是一把刀,拿起的是一支筆。行醫之時善待患者,做書之時尊重讀者。無論我走到哪裡,這份初心沒有改變。文字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橋樑,它承載着人類思想、情感與文化的精髓。對於文字的熱愛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始終在激勵着我不斷超越自己。雖然這條道路未必會帶來名利,但是只要矢志不渝地堅持下去,它一定會給人生帶來激情與樂趣,而這將使你能夠克服一切障礙。任何文學作品中的靈感秘密就在於,撥動那根超越時空的共情之弦的能力。
寫作可以被視為一種信仰與靈性的成長之旅。我曾經以為《癌症傳》重新翻譯完成後就是這段旅程的終點,畢竟耗費八年時間去精心打磨一部普利策獎作品實屬奢侈,彷彿冥冥中註定用歲月去期待一個未知生命的悄然降生。然而,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沒有任何努力會徒勞無功。有一位朋友曾經對我說過,做書理應是一種十分享受的過程。但我想對大家表白的是,做書其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從選題、落筆、編輯到出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經過反覆推敲。尤其是對於翻譯書籍而言,要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風格,同時讓讀者流暢地閱讀理解,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醫學與語言都是不完美的藝術,我們應該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理性面對讀者的各種質疑。翻譯可以被視為一種無限遞歸的過程,需要不斷對譯文進行思考、調整與優化。我把每一部作品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它們的身上必然存在着各種優缺點。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我會努力為它們提供各種必備條件,但我始終在提醒自己,它們都有缺憾。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