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神十九出艙畫面
文 | 科普10克
編輯 |科普10克
前言
12月17日,咱們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完成了出艙任務,而這次的出艙任務看點可謂是頗多。
其中最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為何神舟十九號航天員才上太空僅僅一個多月,身體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有影響嗎?
航天員王浩澤
神舟十九號完成首次出艙
前幾天,神舟十九號乘組在太空站外完成了一次出艙活動,一舉刷新了我國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長的紀錄。
你別說,這一出艙就是9個小時,比2001年美國宇航員創下的8小時56分鐘的世界紀錄還要長呢。
到這不得不感嘆一句:厲害了,我的國!
這次出艙可不是隨隨便便溜達兩圈,航天員蔡旭哲和宋令東可是完成了不少任務: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檢查維護艙外設備、還有處置一些設施故障啥的,忙得不亦樂乎。
航天員蔡旭哲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工作的畫面
這其中,90後小伙兒宋令東還創下了咱們國家「首位90後出艙」的記錄,可以看出,咱們中國的航天員團隊那是越來越年輕化。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航天大國-美國最近的活動。
美國那邊的登月計劃最近好像遇到點兒麻煩,阿波羅登月飛船的研製進度有點兒落後,甚至再三延遲,似乎是因為什麼「不可言說」的秘密。
反觀咱們,嫦娥工程和載人登月的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再加上咱們剛完成了世界首次月背採樣返回,未來要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登陸月球的國家也不是沒有可能。
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
不過美國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在太空探索領域可是有着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尤其是在航天員出艙這塊兒,美國宇航局可謂是「老油條」了。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雙子星」號飛船上的宇航員就已經嘗試過出艙活動了。
當然,那會兒的出艙和現在可不一樣,宇航員基本上就是拴着根繩子在艙外盪鞦韆似的晃悠兩下,連航天服都沒有,就穿着普通的工作服。
不像現在,航天員出艙可是全副武裝且手腳並用,在艙外完成各種高難度的操作,還能夠順利的返回艙內。
但其實,這次出艙任務雖然完成的漂亮,可有一個明顯變化引起了咱們的注意,那就是航天員王浩澤的身體似乎看起來與在地球上不一樣了,到底是怎麼不一樣了呢?
航天員王浩澤
航天員明顯變化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上天才一個多月,怎麼感覺變化這麼大?
當地面指揮中心公布他們在空間站內工作生活的視頻時,不少網友都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航天員的臉看起來似乎比進入太空前「胖」了一圈,臉頰有些浮腫。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有人猜測是不是空間站的伙食太好了,把航天員們喂胖了?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之前的航天員身上也出現過,就說神舟十八號航天員葉光福和李光蘇吧,他們的臉上在順利進入空間站後也有明顯的浮腫現象。
葉光福出艙畫面
這好像已經成了中國航天員的「專利」了,但實際上,美國宇航員在太空中也會出現面部浮腫的情況。
記得前幾年,美國「雙子星」研究項目中的一對雙胞胎宇航員,哥哥在太空待了近一年,弟弟則一直在地面。
結果哥哥回來後兩人的面部差異明顯,太空的哥哥看起來比地面的弟弟「年輕」了不少。
NASA公開的照片
所以說,面部浮腫應該不是中國航天員的「專利」,而是一種太空環境下的常見生理現象。
但問題來了,神舟十九號航天員才上太空一個多月怎麼變化就這麼大呢?這可比美國雙子星哥哥在太空待近一年後的變化還要明顯。
莫非是失重環境下身體發生了什麼神奇的變化?還是說中國航天員的身體素質與美國宇航員有什麼不同?
神十九航天員在空間站吃飯
身體變化的秘密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的面部浮腫看起來有些嚇人,但實際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在失重環境下,人體還會發生許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變化。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航天員面部的變化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太空中「飲食不當」。
相反,航天員的飲食可是有嚴格標準的,他們的每一餐的營養搭配和攝入量都經過精心設計,就是為了保證他們在太空中的身體健康。
真正導致面部浮腫的元兇是失重環境打破了人體內的體液平衡,在地面上,我們體內的血液和其他液體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地分佈在全身各處。
圖源網絡
但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牽引,體液就會不受控制地向上涌,聚集在面部和上半身,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面部組織水腫,看起來「胖」了一圈。
當然,這只是失重環境影響人體的冰山一角,在微重力狀態下,我們的肌肉和骨骼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在地面上,我們的肌肉和骨骼時刻承受着重力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像是一種「鍛煉」,讓它們保持着一定的強度和密度。
但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鍛煉」,肌肉和骨骼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肌肉會逐漸萎縮,體積和力量都大不如前;骨骼則會加速流失鈣質,變得疏鬆脆弱。
腿部膝蓋處
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長此以往,航天員們回到地面後可能連正常行走都會成問題。
除此之外,失重環境還會對航天員的免疫系統造成影響,要知道,我們的免疫系統可是時刻都在與地心引力「鬥爭」的,重力會刺激免疫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但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督促」,免疫系統就有點兒「懈怠」了,抵抗病毒和細菌的能力會有所下降。
種種跡象表明失重環境對航天員的健康可以說是一種「隱形殺手」,儘管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大礙,但體內的各種變化卻在悄悄地威脅着航天員的身心健康。
那面對失重環境的「威脅」,航天員就束手無策了嗎?這些看不見的變化會給航天員的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嗎?
神舟十八號。十九號在空間站
與常人無異
說到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種種變化,有些人可能會擔心:他們回到地面後,身體還能恢復如初嗎?會不會落下什麼病根兒?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畢竟長期在失重環境下生活,人體的各項機能難免會受到影響。
就拿骨骼來說吧,如果鈣質流失太多,回到地面後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肌肉萎縮也是個問題,一旦肌肉力量下降太多,日常活動都可能成問題。
所以航天員在返回地球初期,身體狀況肯定會與常人有所不同。
王浩澤的地面訓練
他們可能會感到頭暈目眩和行動不便,甚至出現心率失常等問題,這些都是身體重新適應重力環境的「陣痛」,需要一個過程。
但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雖然返回地面初期可能會有些不適,但這些變化大多是可逆的,不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通過合理的休養和鍛煉,航天員們的身體機能會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與常人無異。
你看,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當年從太空歸來時也出現了嚴重的骨質疏鬆,但經過康復治療,他的身體狀況很快就恢復了。
楊利偉
再看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的航天員,他們在太空中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理變化,但返回地面後也都順利完成了康復,重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其實,這背後離不開航天醫學的支持,多年來,我國航天醫學專家一直在探索如何保障航天員的身心健康,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從航天員的選拔、訓練到太空飛行,再到返回地面後的康復治療,每一個環節都有嚴密的醫學保障措施。
尤其是隨着我國空間站時代的到來,航天醫學的作用愈發凸顯。
航天醫學與人類健康論壇
在天和核心艙內專門設置了一個「太空醫務室」,配備了各種先進的醫療設備,航天員在太空中出現身體不適時可以隨時進行檢查和治療,就像在地面醫院一樣。
當然,航天醫學的發展還遠未止步,隨着科技的進步,未來的太空醫療手段必將更加智能化、精準化。
一些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3D打印等也將在航天醫學領域大顯身手。
可以想像在不遠的將來,航天員們或許可以在太空中實時監測自己的生理數據,根據智能算法的分析結果隨時調整飲食、運動和藥物方案。
新聞報道
結語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的「太空變臉」是他們適應失重環境的正常表現,雖然看起來有些嚇人,但大可不必擔心。
有我們的航天醫學的保駕護航,通過科學的訓練、合理的保養,再加上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遠程醫療手段,航天員們完全可以在太空中保持健康,安全完成任務。
即便返回地面後出現一些「後遺症」也都是可以康復的,不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
神舟十九號只是中國航天員太空生活的新起點,相信在科技的加持下,我們一定能夠不斷突破人體極限,讓「太空生命」變得更加安全、健康、長久!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
信息來源:
新華網:美國航天局的「雙胞胎任務」
國際在線:再次刷新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神十九出艙視頻→
北青網:太空視角下的航天員如何保持健康?一文了解→
福建日報:航天員太空出差變胖是因為伙食好?聶海勝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