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子糾纏,到我的世界觀

2022年10月14日23:21:26 科學 1334


從量子糾纏,到我的世界觀 - 天天要聞

量子糾纏好像很深奧的樣子,很難搞懂的就是他的疊加態。儘管我們知道世上沒有即死又活的貓,也不會存在即正旋又反旋的粒子。常識上他此時此刻應該有且只能有一個狀態,我們所說的疊加只不過是我們沒辦法確認。不能確認和無法觀察的是人而不是粒子本身,他的狀態始終如一沒有變化,只是人的確認需要時間和可驗證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好像可以證明光子同時具有兩種特性。是不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物質本身不一定僅僅擁有一個特性,波和粒子也不一定互斥。波不會傳遞物質只傳遞能量,可是能量對物體的衝擊形成了粒子特性。也就是說只要沒有阻擋不管你是不是觀察他都是波的形態。之所以你觀察到了粒子形態是因為你對他的動能進行了阻擋。


風吹楊柳,我們通過樹動覺察到了風。難道樹沒有動時就沒有風嗎?我們研究風要找個障礙物通過障礙物的受力分析是不是有風,風力多大。我們習慣了藉助他物來研究事物,而對於事物本身不能獨立分析。


從量子糾纏,到我的世界觀 - 天天要聞

科學就是因果律嗎?有沒有互為因果關係,有沒有果因律?人們習慣於任何問題都要問一個原因。也習慣於把一個事物肢解了細分開來逐個研究。但有些事情是沒有原因的,分解後的肢體也不能再重新組合成生命。


量子糾纏可不可以這麼看?把他不要對立起來當做一個整體。就是說我們每次都可以僅僅看到他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但我們都可以知道另一面的存在。他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觀察不到。而他本身沒變,變的是我們觀察的角度。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只是被我們人為的分割開來,並單獨的賦予了某種特定的意義。


把他作為一個整體就沒有空間距離的概念,所以不管是幾十公里還是億萬光年,我們看到一隻鞋子是左,就會馬上知道另一個是右。


把他看做一個整體就沒有時間上的穿梭。所以不管是遠在天邊還是近在眼前,我們看到其中一個,對另一個的狀態就能同時,立刻馬上得到,幾乎不需要時間的參與。

把他看做一個整體就沒有原因結果,因為他即是原因也是結果。因為我們人為的做了非黑即白的定義,那麼因為看到的這一面是黑所以另一面是白,反之亦然。


從整體上來說,沒有所謂的基本粒子,即使有也不會隨意組合出千姿百態的世界。自然世界和我們也是一個整體,之所以不同完全取決於觀察者的角度,每個人的世界都各不相同。每個人的信仰不同,認知不同,能力不同,感受不同。這所有不同的總和才是真正的世界,我們包括我們的科學,意識都只是片面的認知。


從量子糾纏,到我的世界觀 - 天天要聞

上帝如果有,也一樣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他不可能是造物主,因為他創造萬物,和誰造的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兩個成年人說咱們造一個人吧,造一個漂亮聰明的男孩,然後就有了。這樣的故事永遠沒人相信。因為生命不是計劃的,不是想像的,是不可控的。生命是激情的一個意外產物。


生命如此,那物質的產生呢?應該也一樣是個偶然因素。至於是大爆炸還是白洞,都是另一個燒腦故事的開始。

從量子糾纏,到我的世界觀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下) - 天天要聞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下)

04時間真的在「流動」嗎?我們每天都在和「時間」打交道,但從科學角度看,時間可能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概念之一。我們覺得時間像一條線,從過去流向未來,我們站在中間的「現在」,隨着時間的流動不斷前進。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上) - 天天要聞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上)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科學的力量一次次改寫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從哥白尼提出「太陽不是宇宙中心」,到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從愛因斯坦彎曲了時空的結構,到薛定諤在貓的命運中揭示量子的不確定性——每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都曾讓人類視野擴展了一大步。
5000多款產品亮相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 - 天天要聞

5000多款產品亮相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

以「步入低空經濟新時代」為主題的2025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23日在深圳開幕。同期舉行的國際低空經濟與無人系統博覽會及第十屆深圳國際無人機展覽會吸引了國內外825家企業,攜5000多款無人機系統裝備產品進行現場展示。5月23日,參會者了解一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穿梭機 - 天天要聞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穿梭機

5 月 22 日,國外航空航天公司宣布,它已開始接受可在亞軌道飛行中運載小型有效載荷的「極光」(Aurora)太空無人穿梭機的訂單。 該飛機可攜帶6公斤有效載荷,飛行高度可達100公里。....
中國首個熱帶生物多樣性數字平台上線 - 天天要聞

中國首個熱帶生物多樣性數字平台上線

5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打造的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平台正式上線,這是中國首個以熱帶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數字平台,讓西雙版納超1.5萬種物種數據「有跡可循」。作者:孫敏、胡攀、張楠、楊林凱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