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個大機會是什麼?|前哨

2022年10月12日11:16:30 科學 1136

2020年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成為了醫藥產業中最大的熱點,也造就了Moderna營收47倍增長的神話。

隨着mRNA疫苗產業逐步成熟,不少業內人士正在探索這項新技術的其他作用,一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未來十年「mRNA療法革命」就要到來。

mRNA這個很多人不了解的黑科技究竟什麼來歷?它的未來又有多大的潛力?

科技前哨今天就和你一起深入了解一番。

1.35年前誕生的新技術

mRNA技術在業內人看來其實並不新鮮,1987年美國拉霍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羅伯特·馬龍就發現了mRNA的作用,他將mRNA與脂肪滴混合發現可以使細胞產生蛋白質

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個大機會是什麼?|前哨 - 天天要聞

此後的幾年裡,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這個特性讓mRNA擁有成為疫苗或者藥物載體的潛力,紛紛投入了第一次mRNA研發浪潮中。

簡單說mRNA是人體內由基因生成蛋白質非常重要的中間產物,人體細胞必須有mRNA參照才能生產各式各樣的蛋白質產物。

mRNA疫苗正利用這個特性,用mRNA帶上病毒特徵蛋白的信息,讓人體自己生成病毒的關鍵特徵,引發免疫反應,讓我們不必真的注入病毒,就能獲得抵抗病毒的能力。

這和傳統注射滅活病毒、減毒病毒的方式比更加安全,也更加高效。

2.從原理到應用的產業鴻溝

原理說來很簡單,實現卻付出了無數研究者的心血,mRNA技術誕生近20年時間裏,大家想要利用的人體免疫系統正是mRNA技術應用最大的敵人。

因為人體內自己就有mRNA,對外界注入的mRNA也會有免疫反應,這些圖紙還沒能用於生產蛋白質就被工廠保安帶走,加上mRNA本身並不穩定,一段時間後也會自然分解,如何送到細胞內也有大量問題需要攻克。

直到200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德魯·韋斯曼和卡塔琳·卡里科將RNA做了修改,把RNA中自帶的尿苷鹼基替換了一種結構相似又不相同的結構,終於成功繞開了人體免疫系統的高牆。

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個大機會是什麼?|前哨 - 天天要聞


這一發現激發了美國研究人員的信心,也就在我們介紹過的Flagship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下Moderna已經成立了,直到2010年才正式公布,這個名字源於修飾後的mRNA的縮寫,不過那時Moderna的主攻方向並不是疫苗,而是心臟病。

也就在同一時間,德國研究人員成立了BioNTech,今天的另一個知名的mRNA企業,他們則把注意力放到了癌症治療上。

3.從質疑到崛起

兩家公司誕生後的十年中,mRNA技術一直在優化的過程中,從更好的修飾結構,到引入脂粒包裹防止mRNA快速分解,技術成熟度不斷提高,但始終沒有成熟的臨床應用出現。

甚至很多人反過來質疑修飾mRNA,花費大量資源和精力並沒有意義,認為mRNA走在了死胡同上。

直到新冠病毒大流行,這mRNA的巨大價值才被人們所看到。疫苗的高免疫反應自然不必說,mRNA第一個III期試驗數據就已經達到了90%的效力,這已經比肩不少成熟的傳統疫苗。

但讓產業界更為關注的是它的開發效率。根據公開報道顯示,第一款mRNA新冠疫苗在知道新冠病毒基因序列42天後就製造了出來,花了4個月時間完成了人體測試,這個速度被不少人稱之為光速。

一般人會向你強調疫苗研發臨床實驗到應用平均要7年時間,mRNA疫苗批准這麼快其實還有美國FDA緊急授權的影響,但拋開這些不談,傳統方法製造不需要批准的流感疫苗也要3個月,mRNA讓這個過程縮短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可以搭載不同的東西,又能快速進入研發階段,這才是mRNA受到所有人關注的重點。

4.mRNA平台化加速

行業龍頭Moderna已經有了新的計劃,要將mRNA技術應用到流感心衰等治療中;BioNTech也開闢了新的賽道,計劃2022年底設計出mRNA瘧疾疫苗。

cbinsights統計,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500多項mRNA治療項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測試20多個疾病類別的療法,這當中癌症是最受關注的一個領域。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利用今天mRNA新冠疫苗的經驗,通過基因測序快速找到患者癌症、腫瘤的特定蛋白結構,利用mRNA疫苗讓身體形成特異性的識別能力,可以最低成本消滅癌症和腫瘤。

英國醫學雜誌2021年做過統計,mRNA癌症疫苗治療方案不少已經處於II期臨床試驗階段,這些疫苗常常包含30多個不同的mRNA序列,綜合使用上多種疫苗共同作用,還有很多新的挑戰要解決。

科技前哨的小夥伴做了不少了解,目前看來癌症治療上mRNA找到新突破還需要時日,疫苗才是產業內爭相採摘的果實。

這周四前哨科技特訓營的直播中,我們還會和你繼續深入分析mRNA的前沿進展,看看這項前沿技術有哪些新動向,還有哪些生物醫療技術會和它整合到一起,誕生新的火花,歡迎提前鎖定直播間,周四見~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你能有所收穫,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這會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更多精彩內容明天見~

科技前哨,每天都為你點亮。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新疆出現不明飛行物 - 天天要聞

新疆出現不明飛行物

嘿,寶子們,來聽個超逗的事兒!5 月 16 日晚上呀,新疆烏魯木齊的夜空就像個大舞台,突然闖進個不明飛行物這個 「怪咖」,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嘮嗑的熱門話題,這到底是啥呀?那晚,烏魯木齊的夜空里這個神秘傢伙一現身,市民們就像小偵探發現寶藏一樣興
發射後失聯 印度地球觀測衛星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 天天要聞

發射後失聯 印度地球觀測衛星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18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使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地球觀測衛星「EOS-09」。該衛星原計劃被送入太陽同步軌道,但發射後不久,發射基地與衛星失聯。隨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衛星未能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失敗。(記者 薛璟)...
印度宣布:失聯!衛星發射失敗 - 天天要聞

印度宣布:失聯!衛星發射失敗

當地時間18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使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地球觀測衛星「EOS-09」。該衛星原計劃被送入太陽同步軌道,但發射後不久,發射基地與衛星失聯。隨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衛星未能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失敗。來源丨央視新聞排版丨聶倩玉編輯丨劉瑩審校丨曾子瑾監製丨王雲霞更多精彩內容 搜索微博「直新聞...
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未被人類探索 - 天天要聞

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未被人類探索

深海潛水器已經潛水幾十年了,但美國科研人員對深海潛水的第一次全面分析顯示,人類只直接觀察到全球深海海底的一小部分,不到0.001%。5月7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進展》。探測器在阿拉斯加附近深海拍攝的圖像。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海洋佔地球總表面積的71%,其中約93%是深海海底,被歸類為深度在200...
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氣象部門回應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氣象部門回應

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烏魯木齊網友xerman稱,當天22時56分,他和朋友正在從昌吉回烏魯木齊市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現一個非常亮的物體,...
情侶入住酒店遭無人機懟窗拍攝!當事人發聲 - 天天要聞

情侶入住酒店遭無人機懟窗拍攝!當事人發聲

情侶入住酒店遭無人機懟窗拍攝!當事人發聲昨天,話題#情侶住麗思卡爾頓遭無人機懟窗拍攝#引發關注並衝上微博熱搜第一5月16日晚,陳先生(化名)入住南京新街口麗思卡爾頓酒店55層的套房,晚上9點左右,他驚訝地發現房間窗外有無人機繞圈拍攝。陳先生說,「我女朋友指向窗外問,那是飛機嗎?起初我不以為然,直到第二次,該...
新質生產力的壯美圖景 - 天天要聞

新質生產力的壯美圖景

【新時代記錄】作者:韓 丹(浙江省攝影家協會航拍專委會副主任、杭州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近幾年,「新質生產力」是絕對的社會熱詞。它是指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 天天要聞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當下,很多人對智能機械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許不太為人所熟悉的是,這類機械人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應用場景:為殘疾人群提供出行解決方案。
復旦上醫健康科普講堂來啦!為你的健康「撐腰」 - 天天要聞

復旦上醫健康科普講堂來啦!為你的健康「撐腰」

今天(5月17日)上午,「百廿復旦 健康同行」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型義診活動在楊浦濱江東方漁人碼頭舉行。現場不僅有超120位復旦醫療專家現場義診,復旦上醫科普講堂也同步開啟直播,全方位為市民的健康「撐腰」。
新聞周刊丨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王堅說他一直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 天天要聞

新聞周刊丨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王堅說他一直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任務代號021,寓意從0到1的突破;一箭12星,均搭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5月14日,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標誌着我國在太空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此次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研發的主導機構,之江實驗室,負責星載智能計算機與AI模型。5月16日,發射已經過去了4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