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2022年10月08日18:21:52 科學 1131

過去十年,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元宇宙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不斷為社會發展帶來驚喜。數字產業的創新發展為各行各業拓寬了新的業務場景,也為一大批新職業人帶來了新的機遇。來看二十大前瞻系列報道「我們的美好生活」,走近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探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無人機、操作手柄,還有3名隊友,這是95後飛手侍明光每次工作時的標配。他駕駛的這架無人直升機起飛重量能達到550公斤,主要用於森林滅火和物資投送。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無人機飛手 侍明光:

飛過最大的一個重量有1.5噸,我們跟着任務走,飛機到哪人就到哪。我們把這架無人直升機在國內能飛的地方基本飛了一遍。

持證上崗是成為無人機飛手的必備條件。除此之外,飛手還要全面了解機械、無線通訊、氣象空域等知識和相關法規。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無人機飛手 侍明光:

這是一個門檻不高,但後面的路很長的一個職業。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之後再去做飛手,會有更多的底氣。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根據人社部此前數據,無人機駕駛員行業目前仍面臨巨大人才缺口,影視航拍、農林植保、電力巡檢、航空測繪都是熱門的應用領域。旺盛的人才需求之下,飛手的培養體系逐漸完備。做飛手7年,侍明光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標。

無人機飛手 侍明光:

我對自己未來的希望是繼續往型號研發這個方向走,我夢想以後有一個成熟的型號是我帶着隊伍去把它給研發出來的。

無人機能代替我們去往從前觸不可及的地方,而近幾年飛速發展的無人駕駛更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了另一種可能性。使用手機打車是日常出行再平常不過的場景,但你試過叫一輛無人駕駛的的士嗎?記者就用手機叫了一輛無人駕駛車——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鳳凰衛視記者:

坐上這輛無人駕駛車和我們平時打到的車最大的區別就是駕駛座沒有司機,我們坐在後排的乘客還可以通過屏幕看到汽車行駛的速度、周圍環境、交通信號燈等。雖然說沒有人在開車,但坐在車裡的感受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在駕駛着汽車一樣。

掉頭轉彎、超車併線等這些都由機器來判斷,但副駕上的安全員也必不可少。2020年,擁有10年駕齡的張先生離開汽車租賃行業,成為了一名安全員。除了應對路上的突髮狀況,他還要記錄反饋每趟行程遇到的問題,幫助改進自動駕駛技術。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自動駕駛安全員 張先生:

其實在加入(自動駕駛行業)之前,我覺得自動駕駛比較科幻,像看電影似的,一開始其實心裏還是挺緊張的。

技術的飛速發展讓車輛的感知能力和範圍不斷提升,張先生也從剛入行的焦慮變得更加老練。

自動駕駛安全員 張先生:

自動駕駛車是沒有「鬥氣車」、加塞等這種不文明行為的。目前,自動駕駛車需要人為介入的地方已經不多了,現在挺有自信。

未來隨着自動駕駛逐漸邁向規模化與無人化,安全員的工作也將從車內轉為後台,繼續從遠程支持全無人車的研發運營。除了自動駕駛,伴隨着元宇宙從概念走向台前,也讓AI捏臉師這樣的新職業從虛幻變為了現實。

數字人被視為虛擬世界的核心資產和元宇宙的發展基礎,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演唱會、校園、企業等場景中。42歲的蔡博,三年前來到一家虛擬數字人製作公司。雖然是新產業,但同事都是來自動畫、虛擬拍攝、動作捕捉等傳統行業。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虛擬人製作部負責人 蔡博:

其實沒有那麼高的門檻,這個行業裏面的融合度很高,我們希望讓它越來越像真人,讓它更生動,離日常百姓很近。這樣大家就覺得,數字技術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這也是我加入這個行業的原因。

科技與元宇宙:數字時代下的新職業人 - 天天要聞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虛擬人企業38萬多家,相比去年翻了近一倍。蔡博說,隨着校企合作、職業教育培訓鋪開,未來虛擬人行業將呈現更加年輕態的趨勢。

虛擬人製作部負責人 蔡博:

虛擬人是元宇宙連接我們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一個最重要的橋樑,我們在這裡會合,然後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無人機飛手、自動駕駛安全員、AI捏臉師,越來越多新興職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官方數據顯示,到2025年,數字經濟帶動就業人數將達到3.79億,數字經濟也將持續大放異彩。


來源:鳳凰衛視周佳昕、徐翊軒 北京報道

編輯:秋果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 天天要聞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7日,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但內蒙古西北部、甘肅西部、新疆南部和東部、陝西中部、湖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仍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具體預報如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件較好,無明顯霾天氣。7日,區域南部部分地區有浮塵天氣。長三角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 天天要聞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豆科植物既能「熱情招待」根瘤菌來獲取氮肥,也能堅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麼讓它能如此「有禮有節」地對待不同微生物?這個謎團的關鍵部分被上海科學家解開。昨天深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 天天要聞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來源:本溪市統計局_林業新聞】鴨綠江口濕地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之上,是東亞水禽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尤其是鴴鷸類在本地區通過的種類多、數量大,因此做好鴨綠江口濕地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對我省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這種輕巧靈活的設備無需傳統的金屬電極、導線和粘合凝膠,而是直接貼在頭皮上,使長期監測更加輕鬆舒適。腦電圖掃描是診斷癲癇、睡眠障礙和腦損傷等疾病的重要工具。
百度公布動物語言轉換專利 可實現動物與人類溝通 - 天天要聞

百度公布動物語言轉換專利 可實現動物與人類溝通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6日 消息:近日,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其申請的「動物語言轉換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專利正式公布。該專利聚焦於跨物種溝通技術,融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旨在實現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深度情感交流。據專利文件披露,這一技術...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類,我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天天要聞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類,我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對於人工智能會不會反叛人類,科學界爭論了很久,在近些年慢慢達成了共識,答案是:會!因為任何具有絕對智商優勢的意識體,都不會接受智商遠低於自己的物種的統治。在我們相關的立法和技術完善前,應該放緩對人工智能的開發。因為人工智能有可能最後不受人類
《人民日報》點贊!東大2名學子上榜!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點贊!東大2名學子上榜!

5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2024年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單東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2022級本科生田昱錕、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段升順光榮入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事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