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伊始,又進入一年一度全球矚目的諾獎季。
自1901年,諾貝爾獎依據瑞典著名化學家、企業家、發明家諾貝爾遺願創設以來,已經走過了整整120年,並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頂尖科學獎項,長遠地激勵着人類的科學進步。
今天(10月3日)17:30左右,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即將揭曉。
縱觀百年諾獎,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了112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個獎項最多可以由3人分享,因此,一共有224位得主,未有人重複獲得該獎項。
224位獎項得主中,有39位獨享獎項者,12位女性獲獎者。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疼痛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垂青。戴維·朱利葉斯(David Julius)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兩位科學家因為「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方面的貢獻而獲得這一殊榮,他們平分了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
而在所有的獲獎者中,最年輕的得主當屬加拿大醫生法雷迪·G·班廷爵士(Frederick G. Banting),他因發現胰島素而被授予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年32歲。
最年長得主是美國生物學家、病毒學家佩頓·魯斯(Peyton Rous),他因發現誘發腫瘤的病毒而在196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年87歲。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展歷史中,諸多研究深刻影響了臨床醫學的實踐,為人類攻克疾病開闢了全新的道路。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花落誰家?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連續兩年奪獎呼聲最高的要數mRNA疫苗技術。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已經橫掃了包括拉斯克獎、科學突破獎在內的五個重要獎項,被認為未來獲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通過對信使mRNA的修飾,他們開發的治療技術,使得高效的新冠mRNA 疫苗的快速開發成為可能。
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獲得者也備受關注。今年剛剛頒佈不久的拉斯克獎花落香港學者盧煜明。1997年,他在母親血液中發現胎兒DNA,徹底改變了篩查胎兒遺傳異常的臨床實踐,實現唐氏綜合征的無創產前檢測。
就在今晚,諾獎即將揭曉,一起拭目以待!
作者: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圖片來源:諾獎官網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