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雅睿生物能否體面的走下去?
作者|勝馬財經 楊一帆
編輯|歐陽文
伴隨着國內疫情的持續,新冠病毒檢測相關企業賺得盆滿缽滿,更有公司由此開啟上市計劃。
近日,國產分子診斷設備供應商蘇州雅睿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睿生物」)向創業板遞交了招股書。
疫情期間,具有高敏感度、特異性及便利性等特點的PCR檢測技術成為了新冠疫情期間的主流診斷技術並得到廣泛運用,雅睿生物的業績也因此大幅提升。
但勝馬財經在查閱公司的招股書後發現,拋去疫情的因素,公司的產品較為單一,研發實力也並不突出,未來的業績增長並無太多想像空間。而對於IPO募集資金的利用,似乎也尚不能說服市場。
業績高增長或難維持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的主營產品為多種型號的「實時熒光定量PCR儀」。該儀器主要用於各種疾病的檢測環節,包括感染性疾病檢測、腫瘤篩查、遺傳篩查、食品安全檢測、基礎醫學研究以及疫情防控領域。
2019年,雅睿生物的營業收入為8044.29萬元,而2020年該數字暴漲446.64%達到4.4億元,這主要是由於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疫情相關檢測需求大幅增長所致。
2021年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的營收增速有所放緩,但仍舊分別達到了7.41億元和4.34億元;同一時期,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2022.47萬元、1.9億元、2.79億元、2.11億元。
具體來看,雅睿生物每季度收入受新冠疫情控制情況而波動。比如,2021年第二季度,由於國內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的市場需求有所減少,公司收入也隨之減少,2021年Q2銷售收入僅佔全年總收入的5.84%,而2019年和2020年同期收入佔比分別為41.93%和20.49%。
可見,一旦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或者疫情政策有所放鬆,公司的業績將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除此之外,當前雅睿生物的業務結構十分單一,2019年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的主營產品——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在各期所創造的收入分別為0.79億元、4.3億元、7.37億元和 4.32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8.75%、97.73%、99.46%和99.54%,佔比較高,均超過97%。
而除了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外,其他主營產品在各期創造的收入分別為78.47萬元、428.93萬元、139.72萬元和166.44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僅為0.98%、0.99%、0.19%和0.38%。可見,公司目前尚沒有其他產品可以支撐業績。
9月25日晚,勝馬財經就上述問題向雅睿生物詢問,未來是否有計劃向其他業務拓展?但截至發稿,公司方並未回復。
研發費用存疑
對於即將上市的公司而言,儘管當前的業績存在變動,但如果公司的技術實力紮實,市場和投資者也會願意買單。
但從數據上看,近兩年里,雅睿生物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和其業績增速卻並不匹配。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公司的研發投入費用分別為1080.29萬元、2328.36萬元、4474.68萬元以及1458.51萬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為13.43%、5.29%、6.04%以及3.36%。
可見,公司的費用投入金額雖然在逐年上升,但佔比卻有所下降,足以證明公司對研發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對於研發費用率的下降,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2019年研發費用率較高,主要是由於彼時銷售規模較小,而公司的研發投入較多;2022年1-3月,公司研發費用率降低,主要是由於公司收入增幅大於研發費用增幅。
勝馬財經還發現,雅睿生物招股書顯示,公司研發費用主要由人工費用、材料費用、委託研發費用和折舊攤銷費服務費等構成。但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材料費、委託研發費用和佔比均有所縮減,同期的服務費卻大幅增加,達到了218.3萬元,佔比為14.97%,其金額甚至超過了2020年全年。而對於這一點,公司並未在招股書中做出解釋。
此外,對比之江生物、碩世生物、仁度生物等同類企業,雅睿生物在報告期的各年內研發費用率均低於其算數平均值。
募集資金用途合理性存疑
據了解,雅睿生物此次IPO計劃募集資金7.5億元,其中,有6.8億元將用於分子診斷設備研發製造項目。招股書顯示,雅睿生物分子診斷設備研發製造項目規劃建設期為2.5年,項目建成投產後將新增分子診斷設備產能6720台/年。但以目前公司主營產品實時熒光定量PCR儀來看,報告期內其產能利用率均已飽和。
此外,該項目在兩年後才會建成,一旦新冠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發生調整、各地區核酸檢測能力能夠滿足需求,公司恐將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
另外,雅睿生物打算將0.7億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但事實上,公司的現金流情況並不算緊張。2019年,其現金流凈額為2209.25萬元,2020年,該數字達到1.6億元,2021年其現金流凈額為1.89億元,而今年一季度,該數字達到了2.54億元,遠超過凈利潤。
而在此之前,公司還曾進行過大手筆分紅。根據2020年11月27日的《關於股利分配方案》,公司決定將6800萬元分配給股東,各股東按出資比例享受分紅所得,該分紅約佔當年凈利潤的36%。當時,公司實際控制人聶晶、WU YUAN MIN(吳元民)、NIE EILEEN XIAO FENG(聶小峰)合計控制公司77.79%的股權,三人合計可以獲得分紅約5290萬元。
綜上,在賬目資金充足、股東大筆分錢、產能利用率充足的情況下,公司的融資理由是否充分,或許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END
關注我們,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