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預計,始於2020年的拉尼娜現象將持續至今年年底,這將是21世紀首次出現的「三重」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一般2-7年出現一次,每次持續不到一年,通常會導致大西洋颶風等災害。「三重」拉尼娜則是指該現象持續3年並在世界各地引發相關災害。WMO表示,隨着近幾周信風增強,拉尼娜現象有所加強,海洋表面因此大幅降溫,加劇了世界不同地區的旱澇災害。據悉,自1950年以來,持續三年的「三重」拉尼娜現象僅發生過兩次,分別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及1998-2001年。
今年冬天可能比夏天更難熬?科學界證實,「三重拉尼娜」可能會來
剛剛邁入早秋,北方的天氣就迎來了大面積的降溫。拿河南部分地區來說,夏天的衣服還沒來及的收拾,轉眼間就得穿「冬衣」了,溫度普遍直降15度以上,夜晚的最低氣溫只有14度左右。這和半個月前40多度的「極端高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連中科院的專家也出來發文預警,今年的氣象變化確實是非常「罕見」。
我們雖然熬過了一個非常難忘的夏天,但更可怕的「寒冬」或許還在後面。
「拉尼娜現象」的科學釋義是指:「太平洋中東部區域海水異常變冷」。
一般來說只要氣象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出現在海洋上,那麼瀕海區域或者近海區域都將會迎來大面積的降溫,科學界會通俗的把這種天氣稱之為「冷冬」。不過拉尼娜現象屬於地球氣象變化中正常的環節,正因為有這樣冷熱交替的氣候成因,才得以讓季風、海信等其他自然力量發揮作用。
所以冬季出現拉尼娜現象並不罕見,可麻煩的是,今年的拉尼娜現象似乎有點不同。
國際氣象學界一直緊密關注着全球的氣候變化。
4月份出現「副熱帶高壓」苗頭的時候就有科學家預測,今年的溫度變化可能要走「大開大合」的路線,果不其然我們迎來了一個可以把「潘陽湖」晒乾的炎熱夏季。
不過彼時科學界還沒有發現太平洋水域有明顯的溫度變化。
直到5月底的時候,美國耶魯大學氣象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才發現太平洋季風區的「水溫異常」,這樣一來今年入秋以後大概率是要出現拉尼娜現象。
如果僅僅是如此那還不至於讓人太擔心,問題就在於我們剛剛從極端高溫的氣候中走出來,接踵而至的就是拉尼娜低溫。
拉尼娜現象本身就是對「厄爾尼諾高溫」的矯正。
陸地出現這麼大規模且持續時間如此之久的高溫,導致太平洋水域的溫度一直在下降,已經突破了正常年份里的溫度閾值。
科學界按照數學邏輯推測,今年的拉尼娜威力大約是往年的「三倍」,簡言之就是我們說的「三重拉尼娜現象」。
如果未來三個月沒有其他的氣象變化,我們有75%的概率要迎來一個近15年不曾遭遇過的寒冬。
炎熱固然會帶來很多問題,但地球的溫度變化本質上必須要維持一個平衡的中間點,不然極端的寒冷帶來的破壞並不比高溫更小。
好在冬季是大部分動物、植物休眠的季節,除了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地球上其他物種還是能夠應付寒冷季節的,只要持續的時間不長就可以。
我們最需要擔心的還是如何應對人類自己的困境。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的音譯,是「小女孩」的意思。氣象學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 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從1950年,全球共發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按照強度級別,分為弱、中等強度、強事件。歷史上僅出現過1次強拉尼娜事件,時間從1988年5月開始持續到次年5月。
圖解
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現象 相反,隨着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說來,拉尼娜的性情並非十分溫和,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形成原因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繫,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信風是指低空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