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近年來,河南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核心位置,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個「華山一條路」。
為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環節,近日,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河南省產業創新中心名單。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推動河南製造向河南創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
為全面展現我省產業創新成效,助力打造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預備隊」,9月5日起,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聯合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推出迎接黨的二十大特別報道——實探首批省產業創新中心系列報道,對8家中心進行實地走訪。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王磊彬 文圖)日前,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公布8家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名單。
由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磨所)牽頭,並與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力量鑽石股份有限公司組成創新聯合體,共同建設的河南省超硬材料產業創新中心位列其中。
作為超硬材料生產大省,河南建設超硬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的意義在哪裡?創新聯合體如何組建?各家參與建設創新中心的公司如何發揮作用?
9月7日~9日,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走進河南省超硬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及其牽頭建設單位三磨所,探訪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超硬材料產量佔據全國80%以上
河南擁有較為集中和相對完善的高技術產業鏈
超硬材料及製品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石,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牙齒」,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經過近60年發展,我國已發展成為超硬材料生產大國。
作為中國超硬材料及磨具產業發源地、技術中心、輻射源和產業化基地,河南生產的超硬材料及製品產量佔全國80%以上。因此,社會上流傳着「超硬材料及磨具全球市場看中國,中國市場看河南」的說法。
據鄭州磨具磨料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科技發展部部長孫冠男介紹,全球超硬材料市場基本由我國主導,其中人造金剛石銷量佔世界市場的90%以上。
成立於1958年的三磨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第一顆立方氮化硼、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聚晶、第一顆立方氮化硼聚晶,以及系列填補國內空白的超硬材料製品及行業專用生產和檢測設備儀器等。這些成果的取得與推廣應用,促進了我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製品產業的形成,為行業和相關應用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超硬材料三強中南鑽石、黃河旋風和力量鑽石,均為河南企業。其中,黃河旋風是國內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基地,產量居全國第一、世界前列。「旋風」牌系列產品暢銷日、美、歐等發達國家及東南亞市場。

三磨所、黃河旋風、力量鑽石組成創新聯合體
共同建設超硬材料產業創新中心
我國雖然是超硬材料及製品大國,但還不是強國,產業技術水平仍與國際領先水平有較大差距。一些高端的超硬材料技術仍然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手中。
主要體現在:基礎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創新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產業關鍵共性基礎技術、前沿技術研究較弱;創新資源較為分散,創新成果轉化不暢,高校、企業等創新鏈各單元未形成合力,導致產業創新升級速度較慢。
因此,河南超硬材料產業亟須搭建高水平產業協同創新平台,進一步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引領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根據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8家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名單,將由三磨所牽頭,與黃河旋風、力量鑽石組成創新聯合體,共同建設河南省超硬材料產業創新中心。
對於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孫冠男表示,超硬材料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每家企業都積累了大量的專家、技術等創新資源,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產品方向。創新聯合體就是要集各家公司之長,匯聚到一起形成創新合力。
「創新聯合體的組建,有利於破解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有利於引領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孫冠男說。

三磨所作為行業唯一科研院所,長期開展超硬材料、超硬材料製品的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資源優勢較為明顯。
黃河旋風主要經營超硬材料及製品、超硬複合材料及製品等,主要包括工業金剛石、培育鑽石、砂輪、刀具、鑽頭、鋸片等;應用於金剛石工具製造、珠寶首飾、陶瓷加工、勘探開採、建築建材加工、光學玻璃和寶石加工、電子電器製造、汽車零部件製造等領域。
力量鑽石主要產品包括培育鑽石、金剛石單晶和金剛石微粉等。培育鑽石產品主要用於製作鑽戒、項鏈、耳飾、手鏈及其他輕奢飾品;金剛石單晶產品主要應用於製作金剛石工具對硬質合金、石材、陶瓷和玻璃等非金屬硬脆材料鋸斷、切割和拋光等加工;金剛石微粉產品主要應用於光伏新能源和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的切割和拋光等領域。
據孫冠男介紹,參與建設創新中心的除了這三家單位之外,還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等,他們將共同參與建設創新中心。
建成國際一流的超硬材料及製品原始創新策源地
引領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那麼,產業創新中心具體將做哪些事情呢?
據介紹,產業創新中心將聚焦超硬材料及製品產業「高端化、系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產、學、研」相結合,協同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及下游應用領域高性能基礎材料自主化的瓶頸難題,為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

在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引進高校院所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依託中心力量進行轉移或轉化成果,形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新產品,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協同行業高校、龍頭企業創新力量,發佈產業技術創新發展規劃,為產業發展提出重大技術創新方向。搭建高層次行業技術交流平台,舉辦專業技術論壇、青年技術論壇等活動,提升行業知名度與影響力。」孫冠男表示,還將探索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培養高水平博士後,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此外,產業創新中心還將制定運行機制、項目管理、成果轉化、開放合作、人才引進培養等相關管理制度,激發人員創新活力。
孫冠男表示,希望政府給予更多機會參與到相關產業規劃、重大項目建議中去。同時,加大對超硬材料產業領軍人才引進支持力度。
「在政策方面,建議向超硬材料及製品的年青技術人員培養方面傾斜。同時,希望政府給予產業創新中心持續資金支持,加速產業成果轉移轉化。」孫冠男說。
根據產業創新中心發展規劃,到2025年,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各項運行機制、體制健全,突破一批產業「卡脖子」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建成國際一流的超硬材料及製品原始創新策源地,打造產業技術研發平台、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台、重大成果輸出高地、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產出高地、產業高端人才培養高地,成為國家新材料領域戰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陣,全面提升我國超硬材料及製品核心競爭力,引領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孫冠男說。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