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黑洞的事實

2022年07月04日19:38:05 科學 1237

關於黑洞的事實 - 天天要聞

黑洞是一顆坍塌的恆星

你應該知道的第一個黑洞事實之一是,當一顆大型恆星開始耗盡能量時,這些迷人的空間區域就會形成。然後它在自己的引力下開始坍塌。如果這顆恆星能夠保持一些能量,它可能會成為一顆白矮星中子星,但如果它的質量足夠大,它可能會不斷縮小,直到它只有一個小原子那麼大,這被稱為引力奇點。黑洞是指空間中的這一區域,奇點的引力是如此強烈,甚至連光都出不來。

在黑洞中你會失去時間的痕迹

黑洞的密度大得驚人,其引力也非常強大。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即時間受你的速度影響,這種組合實際上扭曲了黑洞周圍的時空。請記住,光無法逃離黑洞,而就在光無法到達的區域之外的區域,被稱為事件視界。一旦任何東西越過這一點,逃逸所需的速度將大於光速,以我們目前的研究所知,這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墜入黑洞會使你變瘦

雖然一個人不可能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來描述墜入黑洞的經歷,但黑洞的事實告訴我們會發生什麼。當個人開始自由落體時,他們將首先體驗到失重,但這將是短暫的,因為當他們落到中心附近時,強烈的引力將佔據主導。他們將被向內擠壓並開始伸展。最終,它們會變成一長串的單原子。

我們看不到黑洞--但我們知道它們在哪裡

一個更有趣的黑洞事實是,這些物體實際上是看不見的。同樣,由於光無法逃逸,幾乎不可能直接觀察到黑洞。但是科學家們仍然知道黑洞的位置,因為它們對其他物體的影響。例如,它們的引力強大到足以彎曲光線,使來自其他物體的光線扭曲。引力還可能扭曲物體的運動,使我們能夠知道黑洞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種理論涉及到我們生活在一個黑洞中

如果你能理解一個更有趣的黑洞事實,可以考慮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黑洞里的理論。這不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黑洞理論,但它也沒有被完全排除在外。物理學家已經注意到,我們宇宙中的質能密度與黑洞的質能密度相似。這導致了我們整個宇宙只是一個黑洞的內部的想法,這使科學家們想知道我們宇宙中的黑洞是否會導致更多的宇宙......

黑洞不是宇宙的清潔工

人們普遍認為,黑洞有能力將一切都吸入其中。不過不用擔心,地球不會很快被吸進黑洞。即使我們的太陽突然變形為一個黑洞,地球上的重力也不會受到影響。黑洞只有在距離足夠近的情況下才有能力將物品 "吸入 "其中。這取決於事件視界的位置和黑洞的大小。

黑洞在幾百年前就被發現了

黑洞的理論是由約翰-米歇爾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在1783年提出的。這兩個人分別是第一個將黑洞的概念引入占星家腦海的人。該理論最初談到的是 "暗星",如果壓縮到足夠小的半徑,其逃逸速度會比光速快。這個詞最終變成了 "冰凍星"。約翰-惠勒被認為是在20世紀將這些物體命名為黑洞的。

黑洞會消失

斯蒂芬-霍金教授提出了未經證實的蒸發過程的理論,即所謂的 "霍金輻射 "而受到讚譽。人們認為,黑洞會輻射出少量的粒子,使其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失去質量。在經過足夠的時間後,黑洞最終應該消失。然而,許多科學家並不同意這一理論,而且它還沒有被證實,因為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在迄今為止的宇宙生活中,只有最小的黑洞才能夠蒸發掉。

黑洞的核心可能比原子還要小

一個更令人困惑的黑洞事實表明,人們對黑洞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黑洞的核心可能比一個原子還要小,這可能是很難理解的。然而,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尋找一種適用於黑洞的量子引力理論,使之具有意義。黑洞的中心被描述為一個所有物理學定律都不再適用的區域。

有兩種類型的黑洞

有兩種類型的黑洞。第一種被稱為 "施瓦茨柴爾德",是一個不旋轉的黑洞。另一種類型,被稱為克爾黑洞,確實在旋轉。施瓦茲柴爾德黑洞是相當基本的,其核心保持靜止。它只由一個奇點和一個事件視界組成。不過,克爾黑洞更為常見,它的旋轉是因為它所形成的恆星在旋轉。隨着恆星的坍塌,黑洞中的動量繼續存在。這種類型的黑洞也有更多的部分,包括奇點、事件視界、侵蝕圈和靜態極限。侵蝕圈可以讓一個物品從黑洞中噴射出來,只要它不越過事件視界。

我們的銀河系有一個大黑洞

我們的銀河系,即銀河系,在其中心有一個大黑洞。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證據,我們可以假設每個大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我們的星系被稱為人馬座A,其質量相當於我們太陽的400萬分之一。它可以裝在一個能夠容納數百萬個地球的球里。但是地球並沒有受到這個黑洞的威脅,仍然有科學家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

我們不知道黑洞里有什麼

科學家們仍在試圖弄清黑洞里有什麼。這些物體通常有一圈旋轉的物質圍繞着它們。這些物質最終會落入黑洞,以高速行駛。理論上,黑洞內部的引力是無限的,這意味着時間應該變慢,最終會停止。科學家們很難弄清楚黑洞內的物品會發生什麼,除非我們找到一種能真正看到黑洞內部的方法,否則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

黑洞可以合併在一起

根據黑洞的事實,真的沒有什麼東西能讓黑洞吞噬得太大。一個黑洞甚至可以吞噬整個星系。據推測,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大黑洞。如果兩個有中心黑洞的星系發生碰撞,它們將圍繞對方旋轉,並以對方的能量為食。它們越接近,旋轉的速度就越快,直到最後黑洞結合成一個大黑洞。

我們的太陽可能永遠不會變成一個黑洞

黑洞是已經耗盡能量的恆星。我們知道,我們的太陽最終會耗盡能量,但好消息是,黑洞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很可能不會變成一個黑洞。這是因為一顆恆星需要大一點才能轉化為黑洞。我們的太陽很可能會變成一個白矮星,但這預計至少要在40億年內才會發生。這種轉變中更危險的部分涉及到太陽在縮小之前的膨脹,這將導致地球變得不適合居住。

黑洞有三種大小

黑洞的事實告訴我們,就其大小而言,有三種類型的黑洞。最小的黑洞類型被稱為原始黑洞。它們的大小從一個原子的大小到一座山的質量不等。最常見的黑洞被稱為恆星黑洞,這些黑洞的質量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大20倍。最大類型的黑洞被稱為超大質量黑洞,通常在星系的中心發現。

我們離最近的黑洞有2萬光年的距離

早期對我們的星球和最近的黑洞之間的距離的測量,導致報告說我們離最近的鄰近黑洞僅有1600光年的距離。雖然這並不危險,但這個比預期的數字低得多的數字使科學家們感到驚訝,足以導致他們重新測量和重新計算。新的測量結果顯示,我們實際上離最近的黑洞有2萬多光年的距離,這應該使那些擔心黑洞吞噬我們星系的科學家更容易入睡。

我們對黑洞仍有許多東西需要了解

像太空中的許多其他物體一樣,在黑洞方面仍有許多研究要做。黑洞的事實告訴我們,隨着新事實的發現和以前想法的排除,理論在不斷變化。儘管黑洞在電影和故事中經常被描述為可能意味着人類滅亡的邪惡存在,但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目前我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隨着我們對這些神秘物體的進一步了解,我們肯定會繼續對黑洞感到着迷。

黑洞事實 - 關於黑洞的事實摘要

關於黑洞的事實 - 天天要聞

黑洞的事實將告訴我們關於宇宙中這些神秘物體的一切。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對過於接近的物體產生的影響。發現地球離黑洞有多近,以及我們是否有什麼可擔心的。了解我們的太陽是否會變成黑洞,以及對宇宙心懷敬畏。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首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又當「爸爸」 - 天天要聞

世界首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又當「爸爸」

中新社武漢6月20日電(記者 馬芙蓉)世界首頭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近日又喜獲「愛子」。武漢白鱀豚館20日召開媒體見面會,介紹「淘淘」及其子最新情況。「淘淘」於2005年7月5日在武漢白鱀豚館出生。
量子力學如此詭異,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 天天要聞

量子力學如此詭異,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量子力學,這門描述微觀粒子行為的物理學分支,以其獨特的理論和實驗結果,顛覆了人們對物質世界傳統認知的局限。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和糾纏態等現象,以其超越日常經驗的詭異特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不僅如此,這些現象在哲學層面也引發了深遠的思考,
明天,人工增雨! - 天天要聞

明天,人工增雨!

經歷了連續幾天的高溫終於雨要來啦~就在剛剛徐州氣象發佈人工增雨作業公告將於6月21日上午到6月21日夜間擇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具體情況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來源丨徐州發佈、徐州氣象一審丨蘋果二審丨李璇三審丨仝勛監製丨劉礫總監製丨魯曉波「無線睢寧」商務合作:13815355808(微信同號)點和擴散一下...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 - 天天要聞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作者:劉澤排版:點點起點鈉電關注到,6月19日,湖北虹潤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申報的「湖北虹潤鈉離子電池材料項目」獲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批複。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3.
武大博士畢業生高晟俊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獨 - 天天要聞

武大博士畢業生高晟俊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獨

6月20日,武漢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在九一二操場舉行。值得注意的是,儀式前,測繪學院博士畢業生高晟俊獲得了學校專門為其定製的學位服,在校徽下綉上他的武大學號。 高晟俊。圖/武漢大學微博 同日,高晟俊告訴九派新聞,他今年35歲,即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延續科考生活。 他對極地測繪的興趣源於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01近些年,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熱詞,祛魅。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對於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拿學歷來說,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要對學歷祛魅。意思是,我們要正確看待學歷,而不能認為學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 天天要聞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伴隨着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的熱詞,一個新的「科學春天」正在到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着力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創科已然成為最重要的賦能者之一。在「機遇灣區」走訪活動中,創科也成為政產學研都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植物是如何抵抗和適應的,長期以來頗受學界關注和持續開展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6月19日向媒體發佈信息說,該所科研團隊和美國高校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研究發現,儘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