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發現丨化石為證!大熊貓吃竹已有600萬年

2022年07月02日13:15:17 科學 1662

中美科學家通過研究早期大熊貓的「第六指」化石發現,大熊貓偏愛吃竹子的歷史至少已有600萬年。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上。

與其他哺乳動物前肢有五根手指不同,大熊貓還有「第六指」,那就是在其手掌前端的一個增大的手腕部骨骼——「橈側籽骨」。它就像一根多出來的「拇指」,讓大熊貓的手掌得以形成對握、抓住竹子。

通過對雲南昭通盆地水塘壩大熊貓祖先——「始熊貓」化石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600萬至700萬年前的始熊貓已具有「第六指」,而一直到現代,大熊貓的「第六指」並沒有進一步增大。

遠古發現丨化石為證!大熊貓吃竹已有600萬年 - 天天要聞

雲南昭通水塘壩大熊貓祖先的生態復原圖。(Mauricio Antón繪,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介紹,大熊貓是熊科中的特殊成員,已演變成一種專註的植食性動物。它們用牙齒撕裂竹竿時,緊緊抓住竹竿是「第六指」最主要的功能。

遠古發現丨化石為證!大熊貓吃竹已有600萬年 - 天天要聞

大熊貓抓握和咀嚼竹子。(Sharon Fisher攝,王曉鳴供圖)

研究成果顯示:大熊貓的「第六指」不像人類拇指能獨立運動,它通過固定關節,與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複合體,再與其他掌骨聯動。雖然是被動抓握,但已足夠為大熊貓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力。

「大熊貓並沒有演化出一個更長的橈側籽骨,而是始終保留着小而扁的簡陋結構,就像專門為抓握竹子設計,以防止竹子從手中滑落。」吉學平說。

遠古發現丨化石為證!大熊貓吃竹已有600萬年 - 天天要聞

大熊貓(B, D, E)、原始熊類(A)和人類(C)手部的對比(王曉鳴 供圖)

專家表示,增大的橈側籽骨是大熊貓對吃竹子的適應性進化。而「第六指」之所以沒有進一步伸長,是為兼顧抓握竹竿和承擔體重的功能,避免過大的橈側籽骨對行走造成干擾。「因此『第六指』進化得不長不短,正合適。」吉學平說。

遠古發現丨化石為證!大熊貓吃竹已有600萬年 - 天天要聞

大熊貓(A, C)和雲南昭通大熊貓化石(B, D)「第六指」的解剖結構。(王曉鳴 供圖)

該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共同完成。(記者岳冉冉)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01近些年,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熱詞,祛魅。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對於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拿學歷來說,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要對學歷祛魅。意思是,我們要正確看待學歷,而不能認為學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 天天要聞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伴隨着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的熱詞,一個新的「科學春天」正在到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着力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創科已然成為最重要的賦能者之一。在「機遇灣區」走訪活動中,創科也成為政產學研都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植物是如何抵抗和適應的,長期以來頗受學界關注和持續開展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6月19日向媒體發佈信息說,該所科研團隊和美國高校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研究發現,儘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
為你喝彩|風雲歲月:張鵬與中國氣象衛星的精準探索 - 天天要聞

為你喝彩|風雲歲月:張鵬與中國氣象衛星的精準探索

自1970年國家開始上馬風雲衛星工程,至2023年風雲三號07星的輝煌升空,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已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風雨兼程。50多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不僅見證了中國氣象預報技術的飛躍,也從早期的粗略預測逐步邁向了今日的精準預報。這一變革的
哈爾濱有一處「莫奈的池塘」,只能白天來,因為…… - 天天要聞

哈爾濱有一處「莫奈的池塘」,只能白天來,因為……

哈爾濱有這樣一處地方在這裡你能遇見「莫奈的池塘」六月的群力丁香公園睡蓮盛開,微風拂過蕩漾起點點漣漪蓮葉搖擺淡雅的清香氤氳在空氣中內湖裡一株株黃色、白色、粉色的睡蓮在陽光下盛開它們婀娜多姿,隨風搖曳吸引不少市民的目光睡蓮是水生植物中的名貴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