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飛機以每小時17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飛,會一直是白天嗎?看知識

2021年10月11日21:47:07 科學 1593

如果飛機以每小時17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飛,會一直是白天嗎?看知識 - 天天要聞

每個人都知道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因此,有人在飛行時仔細觀察,發現如果飛機從東向西飛,白天變長,反之,白天變短。有人做了一個假設,如果飛機以每小時17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飛行,人們會永遠看不見黑夜嗎?不得不說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總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差距在哪裡?

如果飛機以每小時17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飛,會一直是白天嗎?看知識 - 天天要聞

根據理論理解,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實現晝夜交替。因此,如果飛機從西向東飛行,白天會變長。然而,如果總是白天,飛機的飛行速度必須跟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且地球自轉的速度也不均勻。繞赤道將達到每小時1600多公里,但在高緯度地區,速度只有繞赤道的一半,也就是每小時800多公里。按照這個速度,飛機在高緯度只要能達到800 km/h就能趕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在低緯度會更快地趕上地球自轉的速度。只要我們能趕上地球的自轉速度,我們就能一直呆在太陽底下。然而,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說法,現實中並非如此。

如果飛機以每小時17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飛,會一直是白天嗎?看知識 - 天天要聞

眾所周知,飛機需要燃料。當它們飛行一定里程後,需要降落加油。而且飛機的動力也需要休息和檢修,不可能24小時都啟動。這樣,飛機就不能晝夜不停地飛行,就不可能永遠追逐太陽,實現永遠是白天的想法。然而,他們都說只有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做不到的。隨着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人們認為不可能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現實,飛機的動力能否提高到預期的效果還不得而知。你覺得這個怎麼樣?

如果飛機以每小時17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飛,會一直是白天嗎?看知識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危地馬拉城奧羅拉動物園的動物 - 天天要聞

危地馬拉城奧羅拉動物園的動物

(外代二線)危地馬拉城奧羅拉動物園的動物這是5月15日在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的奧羅拉動物園拍攝的大食蟻獸。新華社/法新這是5月15日在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的奧羅拉動物園拍攝的海島狐蝠。新華社/法新這是5月15日在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的奧羅拉動物園拍攝的棉冠狨。新華社/法新這是5月15日在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
在鳥兒的世界裏,春天似乎更長一些 - 天天要聞

在鳥兒的世界裏,春天似乎更長一些

北京的春天很短。這或許是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共識。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對靠北,立春時節,天氣還異常寒冷,可以說絲毫感覺不到春天的氣息。判定入春,在氣溫上倒是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依據《氣候季節劃分》,北京的入春時間通常在每年3月中下旬。此時,北京城內已是春暖花開,公園裡的山桃、櫻花、玉蘭等爭相開放,其他的植...
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 - 天天要聞

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

重讀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心中的一個困惑得到解答。老一輩科學家靠什麼方法,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文中記載,黃旭華有一個觀點近乎口頭禪:「在現代,尖端通常不過是常規的組合……綜合就是創造。
天文學家警告:地球或遭「鳥翼」狀太陽噴發衝擊 - 天天要聞

天文學家警告:地球或遭「鳥翼」狀太陽噴發衝擊

周二,天文學家觀測到太陽北半球出現巨大的「鳥翅膀」狀噴發,過熱等離子體波洶湧翻騰。 這股太陽物質細絲長度超過100萬公里,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兩倍還多。如今,科學家預測,此次細絲噴發的一部分....
潮聲丨從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萬年前滅絕的恐狼「復活」 - 天天要聞

潮聲丨從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萬年前滅絕的恐狼「復活」

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謝丹穎 張苗恐狼是啥?如果你看過前些年大熱的美劇《權力的遊戲》,應該對冰原狼有印象吧?冰原狼的原型,正是恐狼,已在地球上消失萬年之久。如今,它們「復活」了?恐狼曾在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中以斯塔克家族的伴侶而聞名,但它實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新冠病毒又來了?我們要做什麼準備?近期,隨着氣溫變化和人群流動增加,全球多地出現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上升的趨勢。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新冠新毒株正在突襲美國。自2023年10月以來,多國報告了新型變異株的傳播,其中XBB.1.5和BA.2.86等亞
五億年前三眼海怪現世:26節身軀改寫進化認知 - 天天要聞

五億年前三眼海怪現世:26節身軀改寫進化認知

近日,加拿大考古團隊在寒武紀岩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莫斯拉·芬托尼」的海洋生物不僅長有三隻眼睛,其多達26節的軀體結構更顛覆了科學界對生物體節演化時間的認知。這項發現為研究現代節肢動物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也重新定義了人類對五億年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2025年5月,由讓-伯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