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2021年08月31日20:43:30 科學 1992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感謝醫生!感謝邵主任團隊為我做手術,感謝省人民醫院給了我重生的機會,謝謝你們!」8月31日,34歲的劉先生走出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病房,準備回家。

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 天天要聞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 天天要聞

7月1日,劉先生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成功接受了江蘇省首例人工心臟同時也是首例國產人工心臟「植入式磁懸浮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他腰前的背帶里裝着一個「心臟」控制器,通過一根電線管道連接至體內,兩側還有兩塊電池,這便是劉先生的「新心臟」。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唐金海表示,該技術為眾多需接受心臟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帶來重生希望。

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 天天要聞

年僅34歲,他被確診為終末期心力衰竭

患者劉先生29歲起常常活動後胸悶氣喘,雙腿也有浮腫,嚴重時甚至不能躺着睡覺,睡着後打呼嚕還會出現呼吸暫停的情況。家人說,劉先生五年間住過很多次醫院,每次住十天左右浮腫情況就會消失,便又與常人無異。

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 天天要聞

今年3月份的幾次發病,讓他意識到身體已超負荷,胸悶氣喘癥狀嚴重到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為尋求進一步治療,劉先生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求診,心血管內科鄒建剛主任醫師接診後,診斷其為擴張性心肌病,心功能四級,屬於終末期心力衰竭,且單靠藥物治療已無法取得良好效果。於是聯絡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會診,希望通過心臟移植的方式進行治療。 「當時,邵主任趕到我的診室時還穿着手術服,他看到我第一眼也很驚訝,他沒想到我體型這麼大。」劉先生回憶。據了解,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確定劉先生的病情符合心臟移植手術指征,但因為劉先生體重達112公斤、病情嚴重,及時尋找到合適的供體成為一大難題。 「一是供體緊缺,二是心臟移植採用供體心臟的重要標準是受體和供體的體重差要小於20%,對劉先生而言,就需要儘快找到至少90公斤的供體來提供心臟,不然就相當於把轎車的發動機裝在卡車上,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邵永豐教授結合病人情況,聯合醫院多學科專家會診、討論,最終慎重決定採用另一種治療方法——植入心室輔助裝置。

江蘇首例,國產人工心臟讓他「重獲心生」

入住心臟大血管外科治療一段時間後,劉先生的癥狀稍有好轉,但仍無法隨意下床活動,心電監護也檢測到劉先生有陣發性的心律失常,他迫切需要一個跳動有力的心臟。「怎麼樣也要搏一搏,他還這麼年輕,我們不希望孩子走在爸媽的前面」,劉先生父親介紹,此時,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人工心臟給了他們一線生機。

據了解,心室輔助裝置是國際公認的心衰治療手段,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單台產品的售價約在10萬美元左右,並已納入醫保。「心室輔助裝置的需求量在國內也非常大,考慮到經濟、社會因素,即使按照國內心衰病人群每年僅千分之一的人可使用本產品,年需求量也超過1萬套」,邵永豐介紹,本次手術使用的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是國內首個原創並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人工心臟,植入人體內後能夠有效為心衰患者提供支持和幫助,「它的植入相當於為患者自身心臟裝了一個能動心臟『泵』,通過『泵』的工作原理來輔助或代替真實心臟的泵血功能,從而讓自身心臟得到『休息』,同時也保證了腦、腎、肝臟等重要器官灌注的目的。」邵永豐說。

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 天天要聞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院黨委書記唐金海、院長趙俊、副院長劉雲等研究部署,各處室全面協調,全院上下通力合作,心臟大血管外科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患者術前準備、新技術倫理審核與准入許可工作,同時與心血管內科、手術室、麻醉與圍手術醫學科、重症監護室、體外循環、輸血科、檢驗科等相關兄弟科室組成專家團隊,多次開會,對術前準備、手術步驟以及術後處置進行討論,制定出詳細的手術方案。 6月30日下午16點,專家團隊召開術前最後一次病例討論,並就各環節進行周密部署,為手術做好充分準備。7月1日上午10點,手術正式開始,邵永豐教授團隊順利為劉先生植入人工心臟,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生命體征平穩。

用上了「中國心」,江蘇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 天天要聞

純國產人工心臟為心力衰竭患者帶來希望

據了解,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階段,對於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挽救生命的治療方案就是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和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據統計,我國目前至少有100萬名心力衰竭患者,而每年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僅有500例左右。「由於供體稀缺、手術操作難度大等因素,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體的漫長時間裏不幸去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的普及推廣,將為這部分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經調查,術後部分患者原有心臟功能還可能恢復,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再將人工心臟摘除。」邵永豐說。 「出院後,我就要適應這位『新朋友』,學會怎麼和它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劉先生說,身前背包里裝着的像小盒子一樣的就是他的「心臟」體外控制器,這個控制器還配有兩塊電池,每塊電池可以使用6小時左右。控制器上還有一根纜線連接體內,纜線的另一端,即為安裝在心臟下方的血液泵,用以代替或輔助心臟泵血功能,重量只有180克。「將來,我只要確保電池不斷電,纜線不斷聯,就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劉先生說。 據了解,患者劉先生植入的是江蘇省內第一例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其設備小巧,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小,創下國內四個「唯一」——唯一純國資企業生產;唯一自始至終醫工結合;唯一國內原創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唯一全套產品國內研製。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王子傑 通訊員 何雨田 萬莉 李潔銀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聞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華山風光秀麗,岩溶地質景觀豐富。近日,專家經過調查,發現金華山上還有豐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羅店鎮鹿田村公路旁,豎立着一塊「腕足類化石點」的牌子,在這附近山體上,地質專家發現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動物是一類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這套地層主要是二疊紀早期,距今2.8...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 天天要聞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5月13日,作為「長三角地區5·12防災減災宣傳周」重量級品牌活動之一,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出席並致辭。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尚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上海新時代城市安全與應急...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編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災害無情,但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法是我們的有力武器。當災害來臨時,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嗎?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雲南網推出應急科普專欄,和大家一起學習應急避險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防災避險能力。 突如其來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時間就是生命,自救至關重要發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佈。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 天天要聞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在蘇格蘭斯凱島發現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時代工具顯示,約11000年前,人類已踏足如今的蘇格蘭北部。 這一發現表明,史前人類勇敢穿越蘇格蘭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線變幻莫測的險境,向北遷徙的距離遠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