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南極之巔!他39歲「轉行」,帶隊創下人類極地科考新紀錄,登上央視

2021年05月12日20:21:02 科學 1868

曾幾何時,南極對於人類來說就像神秘的外星世界,直到各個國家的探險隊登陸並探索這片冰川大陸,它開始離我們不再遙遠。在這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上,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一直被稱作是「不可接近之極」。而在南京大學1977級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校友、崑崙站首任站長李院生作為隊長帶隊抵達後,不僅把五星紅旗插在了這個具有歷史和地理意義的位置上,同時還創下了人類極地科考的新紀錄。

問鼎南極之巔!他39歲「轉行」,帶隊創下人類極地科考新紀錄,登上央視 - 天天要聞

在南極,有中國南極科考隊的地方,就有五星紅旗;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飄揚着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作為人類生存的極限之地,南極氣壓低、溫度低、氧含量低,普通人一生能去一次,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然而李院生的工作地點就在南極,他先後抵達南極十餘次,曾整日與冰雪為伍,時刻與危險相伴。儘管與南極有着不解之緣,但他對於南極而言,其實是一個「晚來者」。

問鼎南極之巔!他39歲「轉行」,帶隊創下人類極地科考新紀錄,登上央視 - 天天要聞

34歲,李院生才第一次開始對南極感興趣,39歲正式「轉行」,1996年,40歲的他作為交換學者被派到日本參加他們的內陸冰蓋考察,這是他第一次到訪南極。初次踏上南極大陸,李院生就被這裡的氣候環境震撼了:「感覺就是被拋出了人類社會之外。」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下,他每天要在室外挖幾個小時的雪坑,以至於挖雪坑成為後來他在南極科考中的一個心理障礙。但也得益於這樣的磨礪,讓他能夠在回國後總結出了三萬多字的考察報告,並對後來中國進行南極內陸考察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問鼎南極之巔!他39歲「轉行」,帶隊創下人類極地科考新紀錄,登上央視 - 天天要聞

1998年到1999年,在中國第15次南極科考中,李院生帶領隊員用國產雪橇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100公里。當時中國極地科考沒有飛機作為運輸工具,在一次冰上卸貨中,李院生駕駛運輸車走在隊伍最前面。貨車正好經過一個潮汐縫,冰面上突然出現了裂痕,車尾向下沉了幾十公分,李院生加足馬力,將幾十噸重的運輸車開出了危險區。諸如此類的危險情況時有發生,但是李院生和他的同事們不畏艱險,沉着應對,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

南極不僅有湛藍深邃的海洋、鬼斧神工的冰山、姿態可掬的企鵝,還有4個最重要的「點」,分別是極點、冰點、磁點、高點。其中這個最高點建立科考站意義重大,這個區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的冰芯,在這裡觀測到的指標對全球氣候變化也更有說服力。李院生接下了在南極內部最高點建設崑崙站的重任。

2009年1月9日,中國南極崑崙站在海拔4093米的南極大陸最高點上開始動工。經過了近1個月的努力,2月2日12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正式開站,並由李院生擔任崑崙站的首任站長

問鼎南極之巔!他39歲「轉行」,帶隊創下人類極地科考新紀錄,登上央視 - 天天要聞

李院生曾以現場科考負責人的身份承擔了多次南極現場考察科研任務。在中國首次埃默里冰架考察中,他帶領隊員建立了中國埃默里冰架冰川學觀測系統,鑽取了302米冰芯,是至今為止國際南極冰架研究中獲取的最完整、質量最好的一支冰架冰芯,開闢了中國南極科學研究的新領域,為研究冰架區域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記錄、冰架結構及冰架與海洋相互作用提供了寶貴的樣品與重要的野外觀測數據。

問鼎南極之巔!他39歲「轉行」,帶隊創下人類極地科考新紀錄,登上央視 - 天天要聞

從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第一次將五星紅旗插在南極的大地上,到現在,中國極地考察歷經了37年的發展。一代又一代南極科考工作者見證了中國南極科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過程。李院生2019年在做客央視開講啦》「我的時代答卷」系列節目時,動情地表達了對於科學考察工作的熱忱,「我們個人很渺小,在強大國家的支撐下,有幸做了這件事情,成為參與者、見證者、實踐者。」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官微、中國農工民主黨、江蘇衛視、中工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聞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風雷暴突襲古城,多名網友稱「天上游龍飛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強雷雨突襲。隨着夜色降臨,原本平靜的天空突然響起一連串震耳欲聾的雷鳴,電閃如晝、狂風呼嘯,有人形容那場景彷彿酒吧蹦迪現場,天空中不時炸出白光,讓整座城市在一瞬間被照亮。然而,就在這場雷暴中,多個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引發...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 天天要聞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 —— 屬於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着我們已經來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 天天要聞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五一勞動節,這個屬於勞動者的節日,總是能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對於我而言,勞動不僅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是腦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領域中不斷探索、不斷突破的過程。回顧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汗水與收穫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
立即遠離!帶孩子去海邊玩 千萬別碰這種「塑料袋」! - 天天要聞

立即遠離!帶孩子去海邊玩 千萬別碰這種「塑料袋」!

想必這個「五一」假期不少人會選擇去海邊遊玩如果在海邊看到這樣的「塑料袋」漂浮在海水裡的這種——看起來特別像「塑料袋」的水母!千萬別碰!近期,就有遊客在廣東深圳大梅沙海域發現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提醒:不要去觸碰!
針對網傳簡歷,科學家顏寧發文回應:缺乏常識! - 天天要聞

針對網傳簡歷,科學家顏寧發文回應:缺乏常識!

5月4日,著名科學家顏寧通過其微博賬號@nyouyou發佈聲明,打假網傳簡歷。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請微博闢謠儘快清理相關信息。據了解,此類虛假簡歷最早於2023年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內容涉及對...
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 天天要聞

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李鑫 攝2025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當天,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升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們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眾對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總是充滿好奇,比如,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不穿航天服進入...
五四青年節 | 從「拆家頑童」到「機械人工程師」,「05」後大學生帶「小巨人」跑上馬拉松 - 天天要聞

五四青年節 | 從「拆家頑童」到「機械人工程師」,「05」後大學生帶「小巨人」跑上馬拉松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個頭雖小卻氣勢滿滿,身着酷炫銀藍拼色套裝,「E人」屬性拉滿頻頻轉頭揮手……最近,一場人類和人形機械人共跑的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庄鳴槍起跑。在一群形態畫風各異的「鋼鐵選手」中,0.75米的「0306小巨人」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拍照打卡,直播平台上也湧現着「萌萌噠」「太可愛了」的評價。...
立即遠離!外出遇到這種「塑料袋」別碰,有毒! - 天天要聞

立即遠離!外出遇到這種「塑料袋」別碰,有毒!

想必這個五一假期不少人會選擇去海邊遊玩近期各地進入升溫通道如果在海邊看到這樣的千萬別撿!當地時間2024年3月2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半月灣,沙丘海灘上的藍色水母。數百萬奇異的藍色水母被衝上太平洋海岸的海灘↑近期,就有遊客在廣東深圳大梅沙海
氣象部門回應西安雷雨夜不明飛行物 - 天天要聞

氣象部門回應西安雷雨夜不明飛行物

5月4日,「西安現不明飛行物」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熱榜:稱5月2日西安雷雨夜空現條狀不明物,多名網友拍到黑影疾速掠過夜空,有目擊者稱像龍一樣盤旋,至少有「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