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中風前有哪些奇怪徵兆?提醒:有4個最明顯,別不當回事兒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中風,醫學上叫腦卒中,是現代社會裡讓人聞風喪膽的健康殺手。

它就像一個躲在暗處的「狙擊手」,常常在人們毫無防備的時候,突然襲擊,讓人倒下去,再也站不起來。

有時候,中風不會一下子就降臨,而是會提前打幾個「招呼」,通過一些細微甚至奇怪的徵兆,提醒身體的主人:危險,正在逼近!

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1300萬人發生中風,其中約5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而存活下來的患者,大多數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比如半身不遂、語言障礙、認知功能下降等。

不過,這場健康危機並不是完全不可控的。很多人在中風發作前,其實身體早已亮起了「紅燈」,只不過很多信號被忽視了。

特別是這四種徵兆,堪稱「最明顯的報警器」,千萬別當成小毛病忽略過去。

1. 突然的面部、肢體麻木——神經在「抗議」

中風的最常見信號之一,就是面部或肢體突然麻木,尤其是一側的手臂、腿或面部。

如果嘴角歪斜、單側手腳無法用力,甚至抬不起胳膊或站不穩,這絕對是一個危險信號。

這背後,是大腦中的血管發生了問題。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類。

缺血性中風由血管堵塞致使腦細胞缺氧所致,而出血性中風則是血管破裂引發腦出血而無論是哪一種,都可能壓迫或破壞大腦中控制運動和感覺的神經區域。

有研究表明,超過70%的中風患者在發病前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但很多人誤以為是「睡姿不對」或「太累了」,覺得休息一下就好了,結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這個癥狀往往是突發的,比如剛坐下喝杯水,突然發現胳膊抬不起來,或者刷牙時發現嘴角使不上勁,水都漏出來了。

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警惕,不要等到完全失去知覺再去醫院。

2. 視力模糊、單眼暫時失明——眼睛的「報警燈」

很多人以為,中風只是腦袋裡的事兒,跟眼睛扯不上關係。但事實上,眼睛是大腦的一部分,視力異常也是中風的一個重要徵兆。

有些人在即將中風前,會突然出現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甚至單眼暫時失明的情況。這種癥狀可能持續幾秒鐘,也可能幾分鐘後自行恢復,很多人因此並沒有引起重視。

這種情況往往是視網膜中央動脈短暫性缺血導致的。視網膜是大腦神經的一部分,血液供應出現問題,自然會影響視覺功能。

有研究表明,大約30%的中風患者在發病前曾有過視力短暫喪失的經歷,但大多數人都把它當成了眼疲勞,滴點眼藥水、閉目養神就過去了。

特別是早晨剛起床時,血壓波動較大,血液黏稠度也較高,容易引起短暫性腦缺血

這時候,如果突然發現一隻眼睛看東西模糊或黑影重重,最好立刻休息,並儘快就醫檢查。

3. 突發性頭痛、眩暈——大腦在「報警」

頭痛和眩暈可以說是再常見不過的癥狀了,很多人以為是休息不好或者低血糖,忍一忍就過去了。

但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突發性的劇烈頭痛和眩暈,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中風引發的頭痛,往往來得突然且劇烈,甚至伴隨着噁心、嘔吐,有些人還會出現意識模糊、說話含糊不清等癥狀。

這種頭痛不同於普通的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它往往有一種「撕裂感」,像是有人在腦袋裡拉扯神經。

眩暈也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尤其是那種站不穩、眼前發黑、天旋地轉的感覺。這是因為大腦的供血不足,導致平衡中樞功能紊亂。

一項針對超過1萬名中風患者的調查發現,大約40%的患者在中風前1周內出現過突發性頭痛或眩暈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隨意吃止痛藥或者靠睡一覺來「解決問題」,應該儘快到醫院進行檢查,確定是否存在腦血管問題。

4. 言語含糊、表達困難——語言中樞「罷工」

人在正常狀態下,說話是一個流暢而自然的過程。但如果在早晨起床、鍛煉或日常交流中,突然發現說話含糊不清、詞不達意,甚至連簡單的句子都表達不完整,這可能是中風即將到來的徵兆。

大腦中有一個控制語言的區域,叫布洛卡區,一旦這個區域的血液供應受阻,語言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失語症或構音障礙。

有時候,患者還能正常理解別人說的話,但就是無法準確表達出來,甚至連最簡單的詞彙都說不出口。

統計數據顯示,超過50%的中風患者在發病前曾短暫出現語言功能異常,但很多人覺得是「累了」或者「大腦短路了」,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有一個簡單的口訣可以幫助識別中風的徵兆,叫「FAST原則」:

F(Face):臉部表情是否對稱,嘴角是否歪斜。

A(Arms):雙臂能否平舉,一側是否無力下垂。

S(Speech):說話是否含糊不清,詞不達意。

T(Time):若出現上述癥狀,需立刻就醫。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

參考資料

[1]鄧新星.中風發生前有哪些徵兆?[J].健康必讀,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