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近日有關「二陽」的輿論持續引發關注。社交平台上,比陽性抗原出現頻次更高的是網友們對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的擔憂。

「會有局部小範圍感染,但是不會形成大規模爆發。」

「大部分陽性感染者是初次感染,二陽比例比較低。」

「二陽癥狀普遍輕於首次感染。」

無數醫學專家的發聲交織成安撫人心的大網,短時間內攏住了大眾驚惶四散的情緒。

可身邊的朋友,親人,一個接一個二度感染,過高的概率降臨在自己身邊,難免令人隱隱不安。在全面放開的大形勢中,新冠疫情究竟會走向何方?

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確切的答案。

新冠疫情進入「小波浪」時代

5月1日,《nature》發表了一篇題為《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的新聞,該文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之久後,新冠病毒並沒有像流感那樣進入季節性傳播的模式,相反,其未來可能會進入小規模的波浪式反覆流行模式。

(圖源:nature)

總的來說,科學家認為爆發性、醫療擠兌式的covid-19疫情浪潮不太可能再次出現,新冠疫情即將進入「mini-waves」的小波浪時代

在小波浪的新冠疫情新常態下,各國或將會出現頻繁但不那麼致命的疫情浪潮,這些浪潮由不斷湧現的新變種引發,但大多數以溫和感染為主。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在5月5日宣布接受前一天舉行的第15次who新冠緊急會議的建議,不再將新冠疫情列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看法。

(圖源:who)

在某種程度,這確實可以視作歷時三年的新冠大流行結束的象徵。從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全球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住院人數以及病亡人數都處於持續下降狀態。新冠疫情變得不那麼衝擊全球、威脅全球人類健康了。

儘管東南亞地區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現引發了當地疫情反彈,然而這種反彈並沒有影響全球疫情走勢,而且當地無論是感染病例數還是重症、死亡人數都遠低於以往疫情高峰時期。

大流行退場,但疫情還未結束

who宣布結束新冠全球緊急狀態,並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區不再受到疫情威脅。

新冠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去面對,不應就此忽略的疾病。即便現在,全球每個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數也接近兩萬。

事實上,據中國疾控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4月21日至4月27日,國內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率和抗原檢測陽性率波動增加,核酸檢測陽性人數在一周內增加153.74%。

臨床醫生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即「感染人數自4月中旬起漸進式增加」。據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介紹,目前,其所在醫院門診每天大概有70多個發熱病人,其中約50個為新冠陽性。

哨點醫院的數據只能略窺一斑,社交平台上越來越多人曬出的「陽性抗原」,更能讓我們貼切感知到新冠疫情的起伏波動。

(某書平台上許多用戶曬出了「二道杠」抗原)

新冠全球大流行的退場不等於疫情徹底結束。事實上,目前能稱作消滅的傳染病只有天花。在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會維持與新冠病毒「共處」的狀態,直到找到一個正常生活與抵禦病毒感染的平衡。

未來,如何和新冠長期「共存」

彭劼表示,現在新冠疫情還在流行,公眾要做好必要的個人防護,比如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開窗通風透氣,去公共場所或密閉環境繼續佩戴口罩等。

另外,距離上次新冠感染已滿6個月的人群,可以考慮接種加強針疫苗。

此外,無論是「首陽」還是「二陽」,對於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抗病毒藥物仍是治療首選;對於普通人群,可以適量儲備一些對症治療的藥物,如解熱鎮痛、止咳化痰藥物、抗原試劑等。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直飽受傳染病的困擾,可以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過去三年在疫情威脅之下,我們曾經歷了初期的迷茫,也不斷探索,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搭建起全人類抵禦病毒的屏障。

未來幾年,根據who提出的《2023~2025年covid-19戰略準備和應對計劃》,我們需要步入應對新冠的新階段:

減少並控制病毒變異、免疫逃逸,減少高危人群、脆弱人群的感染;

加強covid-19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減少死亡率、發病率和遠期後遺症;

從危機應對向可持續、綜合、長期和強化的covid-19疾病管理過渡。

如今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假期再度遊人如織,今天我們站在大流行的「轉折點」,或許未來難免還要和新冠長期磋磨,但是絕不會再是無準備之仗。

 *除標註外,文中圖片源自攝圖網,已獲平台授權

參考資料:

1.callaway e. 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 nature. 2023 may 1. doi: 10.1038/d41586-023-01437-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127700.

2.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