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絡,散凝寒,滋陰潤燥,驅寒保暖!做好這幾件事,比吃補藥強

寒露節氣已過,這意味着天氣將從涼爽向寒冷過渡,降水會明顯減少,天氣會變得更加乾燥。此時很多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喉痛等癥狀。



那麼該如何緩解秋天乾燥帶來的影響,並更好地在此時節養生調理?


寒露養生正當時:調起居,三保暖


早睡早起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便是人們保養陽氣之時,因此,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當做相應調整。



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應該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頸腰腳,三保暖


寒露之後不宜再「秋凍」,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的保暖。


暖頸:脖子是寒氣入侵的主要部位,會導致咳嗽、感冒、嗓子發炎。



戴條圍巾可有效保暖頸部。宜經常模仿「烏龜伸脖」的動作,前後伸縮脖子,再左右轉動。


暖腰:老年人陽氣漸衰,腰肌勞損等癥狀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門時不妨穿個馬甲。



另外,廣播體操里的腹背運動和蹲起運動都能很好地溫暖腰背,時常用搓熱的雙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溫熱作用。


暖腳: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襪子、棉拖鞋,還可以利用看電視的時間,站立踮起腳尖再放下,重複做至額頭微微冒汗。做完運動再用熱水泡腳,可舒筋活血,溫暖全身。


寒露艾灸正當時:舒筋絡,散凝寒


除了日常的保暖之外,還可以對身體進行艾灸,利用灸烤使艾熱由穴位通達全身,起到疏通經絡,溫熱保暖的效果。


1、灸關元——補陽氣!


關元穴是人體保健要穴之一,艾灸關元堅持一段時間可以健康長壽、增強體質。關元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此穴有精宮、丹田等別名。



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溫而不燙。灸的時間要長,持續地溫灸,達到熱量內透,自覺腹內暖洋洋,熱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適狀態。


灸到紅暈為度。艾灸關元穴見效,腹內的寒氣會立時覺消散。


2、灸足三里——提正氣!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賴之充養,是生命的根本。而調補脾胃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可以補益氣血,扶正培元,達到保健防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艾灸對人體機能的調整具有整體性,通過艾灸「足三里」,促進氣血運行,起到溫中散寒、化瘀消腫的作用,並能健脾補胃,增強正氣,從而發揮其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3、灸肺俞——強衛氣


寒露之後寒氣逐漸加重,戶外出行鍛煉時冷空氣直接吸進肺里, 為了避免寒邪入體,固護肺氣變得很重要!



肺俞穴是肺臟之氣出於背部之所,還是主宰全身在表之衛氣,固護人體之正氣不受邪氣侵犯。


寒露食補吃「三寶」:滋陰又潤燥


所謂「陰」,是指人體內的陰液,包括精、血、津液等物質。寒露氣候乾燥,燥盛則干,有傷陰液,故應以滋陰潤燥為主,以保持體內陰陽平衡。


「一寶」:山藥


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山藥含有一定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對心血管的維護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同時山藥還富含膳食纖維,對促進我們腸蠕動也有幫助,是腸道的清潔夫。


「二寶」:蓮子


據古代醫書記錄:「蓮子入心經,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



經常食用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止瀉固精的效果。搭配銀耳煮成湯羹,每天喝一碗,能有效預防秋季腹脹腹瀉,滋陰潤肺防秋燥。


「三寶」:紅薯


紅薯,又名山芋、甘薯、番薯、地瓜等。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本草綱目》記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中醫視紅薯為良藥。


因紅薯塊根具有多種活性成分,所以紅薯有着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降血糖、緩解便秘等諸多作用。但紅薯不能一次吃太多,否則也會引起腹脹等。


希望秋天的你,把寒邪都排出去,收進身體里的都是暖意。

ps: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合作版權圖庫和灸大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文章中分享的方子、灸療方案、手法等一定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