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京石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李小攀在查看患者病歷。
紅網時刻新聞10月11日訊(通訊員 黃雅蘭)生活中,很多人發現得了膽囊結石後,都會陷入這樣一種糾結:想把結石取出來,但卻不知道是該選擇切膽還是保膽取石。而對於這個困擾無數患者的難題,今天就由長沙京石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李小攀來給大家仔細講一講切與保的利弊,相信看完你就知道該如何抉擇了。
好好的膽囊,為什麼會長結石?
李小攀表示:「在了解膽囊結石該如何處理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膽囊在人體中都承載着哪些功能和作用,以及膽囊結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膽囊作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它不僅具有儲存、濃縮、排泄膽汁的功能,還有調節肝內外膽道壓力的重要作用,另外還有重要的分泌和免疫作用。
而膽囊結石的形成原因則與膽囊里的膽汁有密切關係,膽汁中含有膽固醇、膽色素、膽鹽、卵磷脂、鉀、鈉、鈣等微量元素。如果膽汁濃度過高、淤積在膽囊時間過長,就容易析出結晶,最終聚集形成膽囊結石。
一旦結石形成,便會不斷摩擦、刺激膽囊壁,導致膽囊逐漸萎縮、失去彈性,損傷膽囊功能直至完全喪失。情況嚴重者,甚至還可能引發膽囊化膿、穿孔、膽囊癌變等致命併發症。因此,發現膽囊結石後,醫生都會建議及早就醫治療,以免給身體埋下隱患。
膽囊長了結石,該切還是該保?
李小攀介紹:「切膽手術和保膽取石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的兩大手術方式。雖然它們都能起到清除結石的效果,但所帶來的弊端卻大不相同。」
首先,切膽手術在治療膽囊結石的效果上可以說是立竿見影,並且能完全杜絕膽囊結石複發的可能性。但是它卻會給患者帶來一些切膽後遺症:
①膽囊切除術會對膽囊產生不可逆的醫源性損傷的風險;
②切膽後缺少膽囊濃縮膽汁的作用,人體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便秘等癥狀;
③導致消化液返流,易造成鹼性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
④容易次生治療難度更大的膽總管結石,膽囊的缺失會使肝臟分泌的膽汁無處儲存,直接排放至膽總管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結石;
⑤增加結腸癌、胰腺癌的發病率。
而保膽取石手術,雖然能在快速清除結石的同時保留器官的完整性,從而規避切膽所帶來的後遺症風險,但由於以往技術的原因,保膽後的結石複發問題則一直飽受詬病。
對此,李小攀解釋道:「保膽取石術後,結石雖有複發的可能性,但隨着醫學技術的進步,通過有針對性地調整飲食生活習慣,是能夠大大減少膽囊結石再生問題的。且根據最近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保膽取石術後的遠期結石複發率僅為5%~10%。如果患者僅因擔心結石複發,就輕易放棄保膽取石這種能使90%膽囊結石患者獲益的決策,顯然是十分錯誤的!」
「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在治療膽囊結石的這個問題上,我們應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採取個性化、人性化的處理,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直接『一刀切』。要明確保膽與切膽是辯證的統一,應做到該保則保,當切則切。」李小攀補充說道。
如果患者膽囊功能良好,各項檢查結果都符合保膽指征、且有保膽願望和要求,那麼就應該盡量在保留膽囊的前提下、將結石清除乾淨。同時術後注意根據結石成分分析有針對性地採取預防措施,從而降低膽囊結石的再生幾率。
但若是膽囊已無功能,則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進行切除,不要一昧地追求保膽而延誤治療。李小攀提醒:「我們提倡的保膽取石,是為了保留有功能的膽囊,而不僅僅是只保住膽囊而已。否則放任一個已無功能的膽囊存留體內,既不會擔負起本身職責,還會大大增加其癌變的可能性。」
綜上可知,膽囊結石患者在選擇手術治療時,究竟該切還是該保,想必大家都已心中有數。在此,長沙京石醫院專家溫馨提醒,不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對待達到治療指征的結石,都應儘早就醫治療,這樣才能盡最大可能降低結石對身體的潛在傷害,保障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