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普遍認知里,提到「脂肪肝」,很容易將其與肥胖聯繫起來。畢竟,肥胖的確是引發脂肪肝的常見因素之一。當體內脂肪大量堆積,肝臟也難以倖免,數據顯示,超過60%的肥胖者都患有脂肪肝。
然而,與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相比,中國的超重和肥胖率相對較低,走在大街上,「大胖子」並不多見。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國脂肪肝的患病率卻居高不下。相關數據表明,中國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超過30%,且新增患者的速度已超過美國和歐洲。
這不禁讓人疑惑,外形並不肥胖的中國人,為何會被脂肪肝盯上?
隱匿的脂肪肝危機
多數人發現自己患有脂肪肝,是在體檢時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肝臟脂肪堆積,或是轉氨酶升高。然而,此時身體往往還未出現明顯不適。
測一測脂肪肝風險
脂肪肝的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可能自行消退、維持現狀,也可能進一步惡化。若不加以控制,脂肪在肝臟過度積累,可能引發脂肪性肝炎,炎症反覆則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這些起始於脂肪肝的病變,統稱為「脂肪性肝病」。
在脂肪性肝病中,中國人最常見的類型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長期過量飲酒會引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而由其他因素導致的則屬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研究表明,中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都在持續上升,2000年初患病率約為23.8%,到2018年已達32.9%,發病率也從2007 - 2010年的4.2%,上升到2014 - 2016年的5.2%,超過了美國和歐洲國家同期水平。
如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為中國慢性肝病、終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將中國的這場脂肪肝危機描述為「迫在眉睫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代謝紊亂的「信號燈」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承擔著清除有害有毒物質和參與營養物質代謝的重要職責。在歐洲和美國,酒精導致的肝病較為常見,但中國人均酒精消耗量相對較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中國佔比也相對較少。而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是代謝因素,醫學界越來越認同,脂肪肝是全身代謝功能障礙在肝臟的體現,是身體代謝紊亂的「信號燈」。
超重和肥胖是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常見的代謝相關原因。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超重和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標,但它只能粗略反映肥胖程度,無法區分身體成分和脂肪分佈。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人群以BMI計算的超重和肥胖率相對較低,但脂肪性肝病卻依然泛濫,這是因為中國人的脂肪更傾向於「藏起來」。
掃碼自測BMI
特殊肥胖類型增加脂肪肝風險
01中心型肥胖
根據脂肪分佈,肥胖可分為全身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全身型肥胖者體型較為均勻,而中心型肥胖者四肢纖細、腹部突出,被稱為「蘋果型身材」。衡量中心型肥胖常用腰圍和腰臀比,在中國,成年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或男性腰臀比≥0.90,女性≥0.85,可判定為中心型肥胖。我國肥胖人群中,多數為中心型肥胖,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中心型肥胖患病率為29.9%,且中心型肥胖者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風險更高。
02肌少症性肥胖
肌少症原本是老年疾病,隨着年齡增長,肌肉含量減少、力量下降,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當肌少症與體內脂肪超標同時存在時,就形成了肌少症性肥胖。由於肌肉密度高於脂肪,用BMI衡量胖瘦可能無法準確反映身體狀態,這種肥胖容易被忽視。年輕群體採取極端減肥方式時,可能只關注體重下降,而忽略肌肉減少。研究表明,肌少症、肌少症性肥胖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獨立風險因素,肌少症性肥胖者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風險更高。
肥胖會通過多種途徑引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能量攝入過多,超出機體脂肪組織儲存能力時,多餘脂肪會在肝臟堆積。肥胖者的高脂、高糖狀態會產生脂毒性和糖毒性,干擾肝細胞代謝,其脂肪組織釋放的炎症因子會損傷肝細胞,影響脂肪處理能力,脂肪因子分泌異常也會增加脂肪肝風險。
其他代謝障礙與脂肪肝的關聯
除肥胖外,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綜合征等代謝異常或疾病,也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關。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在60% - 86%,且兩者相互影響,胰島素抵抗在其中起着關鍵作用。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血糖失控,肝臟攝取葡萄糖、合成糖原能力減弱,但合成脂肪能力增強。
代謝綜合征涉及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多個方面,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存在雙向關聯。鑒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代謝問題的密切關係,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建議將其更名為「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這一命名能更準確反映疾病本質,有助於診斷和治療。
脂肪肝的廣泛危害
中國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高,部分原因是遺傳因素。亞洲人群肥胖時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風險高於白種人,一些與脂肪和糖類代謝相關的「壞基因」在中國人群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好基因」則相對少見。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近幾十年來,中國人飲食習慣發生變化,高熱量飲食和促炎飲食流行,脂肪攝入佔比增加,精製碳水化合物、含糖飲料和深加工食品消費上升。同時,體力活動減少、久坐行為增加,都增加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風險。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害不僅局限於肝臟,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肝外腫瘤風險。在我國病毒性肝炎高發的背景下,慢性乙型肝炎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同時存在的情況較為常見,給肝臟健康帶來更大負擔。
應對脂肪肝危機的挑戰
改變生活方式和進行體重管理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首要方法。飲食上,限制能量攝入並調整飲食結構,多吃新鮮蔬果、全穀物和富含ω - 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運動方面,堅持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和/或高強度間歇訓練,飲食與運動聯合效果更佳。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多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處於較低水平,性別、教育水平、BMI和睡眠質量等因素會影響患者的依從性。當生活方式調整效果有限時,患者可能需要藥物治療,但目前尚無專門針對脂肪性肝病的藥物,現有藥物多從側面減少肝臟脂肪含量。大型葯企雖在研髮針對性藥物,但需解決種族差異問題。
應對脂肪肝危機並非易事,其超高的患病率和新增速度已超出單純醫學解釋的範疇。當工作制度影響個人健康選擇、不健康食物容易獲取時,脂肪性肝病或許不僅僅是個體的代謝問題,更是城市化、工業化下時代「代謝紊亂」的體現。我們在倡導「管住嘴、邁開腿」的同時,更應深入思考,是什麼因素在衝垮人們的肝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