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誘發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i-MODSE)是老年醫學領域常見的急危重症和診療難點。感染的治療儘早控制感染是i-MODSE 患者的首要治療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並改善預後。

控制感染源
推薦及時明確感染部位,儘早控制感染源(1B)。
對易於清除感染源的重症感染患者,如腹腔內膿腫、胃腸道穿孔、膽管炎、膽囊炎、壞死性軟組織感染等,應在12h 內積極處理,儘快控制感染源;應採取生理損傷最小的有效干預措施(如經皮穿刺引流膿腫等),必要時可手術。如果留置的靜脈導管是可能的感染源,應立即拔除導管,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立即或適時進行其他部位的中心靜脈置管。
抗感染治療時機
推薦在控制感染源的基礎上儘早開始靜脈應用有效的抗菌藥物,並保證有效的組織滲透濃度(1B)。
對於可能患有重症感染的患者,建議立即應用抗菌藥物,最好在識別後1 h 內使用。對於可能有重症感染而不存在休克的患者,建議進行有時間限制的快速檢查,如果對感染的擔憂持續存在,應在發現膿毒症後3 h內使用抗菌藥物。
抗感染藥物選擇
對於大多數i-MODSE 患者,根據感染部位,推薦初始經驗性抗菌治療應包括覆蓋所有可能的致病微生物;一旦病原菌的葯敏確定,則調整為針對性的抗菌藥物(1B)。
原則上應根據病原菌種類及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對臨床診斷或懷疑感染的患者,應在開始抗菌治療前及時留取相應合格標本(尤其血液等無菌部位標本)送病原學檢測,以儘早明確病原菌和葯敏結果,並據此調整抗菌藥物治療方案。
聯合抗菌藥物治療方案能提高重症感染患者、尤其是並發休克患者的存活率。臨床常用碳青黴烯(美羅培南、亞胺培南)或β-內酰胺酶抑製劑的複合製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頭孢哌酮/ 舒巴坦)。
一旦葯敏試驗確定了病原菌,則應調整為具有針對性的抗菌藥物。
如存在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感染高風險的患者,建議經驗性使用覆蓋MRSA 的抗菌藥物,如萬古黴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等。
對於多重耐葯(MDR)菌感染高風險的患者,建議聯合使用兩種覆蓋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藥物進行經驗性治療。
對於軍團菌感染高風險的患者可加用大環內酯類或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對於真菌感染高風險的患者,建議經驗性使用抗真菌治療。氟康唑對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好,安全性高,作為治療念珠菌感染的一線用藥;卡泊芬凈用於侵襲性念珠菌感染,特別是對氟康唑耐葯的菌株;對於侵襲性麴黴菌感染,首選伏立康唑,其對新型隱球菌、釀酒酵母菌、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等也均有較好的抗菌活性;治療侵襲性麴黴病和毛黴菌病可應用艾沙康唑;治療毛黴菌感染首選兩性黴素B,在兩性黴素B 治療失敗或不可耐受的情況下,可嘗試選擇泊沙康唑;棘白菌素用於治療由念珠菌和麴黴屬引起的侵襲性真菌血症;氟胞嘧啶單葯治療容易發生耐葯,故一般與其他抗真菌葯聯合使用,與兩性黴素B 聯合應用常用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感染和其他部位嚴重的隱球菌感染。
對流行性感冒高風險的患者,建議行流感病毒病原學檢查,根據病毒分型,儘早使用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
合併腎功能損傷時,依據估測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或肌酐清除率,按腎損傷的不同嚴重程度進行抗菌藥物劑量調整。抗菌藥物的選用原則:(1)盡量避免使用腎毒性抗菌藥物,如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糖肽類,確有應用指征時,嚴密監測腎功能情況及藥物濃度;(2)對於主要經腎臟代謝、無腎毒性或輕度腎毒性的藥物,據eGFR 適當減量,或延長給葯間期,如:青霉素類(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頭孢菌素類(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碳青黴烯類(美羅培南、亞胺培南、厄他培南)、喹諾酮類(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3)對於經肝膽系統代謝或排泄的藥物,可正常應用或稍減量,如大環內酯類、部分頭孢菌素類(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利奈唑胺、替加環素及多數抗真菌藥物(卡泊芬凈、米卡芬凈)等。
合併肝功能障礙時,抗菌藥物的選用原則:(1)對於主要經肝臟代謝且易出現毒性反應的藥物,如氯黴素、利福平、紅霉素酯化物、兩性黴素B、磺胺類、四環素類等,應避免選擇;(2)對於主要經肝臟清除且無明顯毒性反應的藥物,如紅霉素、克林黴素、林可黴素等,需減量應用;(3)對於經肝、腎雙途徑清除的藥物,如青霉素類(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頭孢菌素類(頭孢曲松、頭孢哌酮、頭孢噻肟)等,若肝、腎功能同時減退則需減量應用;(4)對於主要由腎臟排泄的藥物,肝功能受損時無需調整劑量,如氨基糖苷類、糖肽類抗菌藥物以及頭孢他啶、頭孢唑啉等。
抗菌藥物的輸注
對於重症感染患者,建議使用延長輸注時間的β-內酰胺類藥物維持給藥方式(在首劑後),而非常規的注射性給葯(2A)。
β-內酰胺類藥物具有時間依賴性的殺菌作用,通過延長輸注時間(一般≥3 h)使血液遊離藥物濃度>MIC 最大化是主要目標 。如果靜脈泵設備允許,建議重症感染患者延長β-內酰胺類藥物的輸注時間。
抗菌治療療程
(1)i-MODSE 患者抗菌治療療程應當根據具體病情調整,經驗性治療不超過2 ~ 3 d,建議總療程7~10 d(2A)。
病原菌培養可指導抗菌治療,但需要等待48~72 h,這意味着初始治療必須是經驗性的,後根據葯敏試驗結果調整抗菌藥物的應用。抗菌治療療程需結合考慮感染嚴重程度、致病菌種類和耐藥性及臨床療效等因素,對無免疫缺陷、囊性纖維化、肺膿腫、空洞或壞死性肺炎且臨床治療反應良好者,一般療程為7~8 d;若初始抗菌治療無效、病情危重者,應酌情延長療程。
(2)建議監測PCT 的水平,用於指導抗菌藥物使用的療程(2A)。
PCT 的後續監測有助於跟蹤感染的消退情況,並指導有關早期終止應用抗菌藥物的決策。對於初始懷疑i-MODSE、但之後感染證據不足的患者,如PCT≤0. 5 μg/ L 或降至峰值的20%以下,可以考慮暫停經驗性抗菌治療。建議定期評估抗菌藥物降階梯的可能性,而非固定的治療療程。
來源: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解放軍總醫院),解放軍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等. 感染誘發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指南2024[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誌,2024,23(12):881-922.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台,「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