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為故事性醫療科普文章,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張醫生,我這手怎麼老是發麻?"劉叔揉搓着右手,面帶困惑地坐在我診室里。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個下午,我永遠記得這位讓我揪心的病人。他是一家建築公司的項目經理55歲,看上去精神矍鑠,西裝筆挺。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看似健康的中年人,體內竟藏着一顆定時炸彈?
"多久了?"我一邊翻看他的病歷一邊問道。
"也就兩三個月吧,剛開始以為是工作太累熬夜開會導致的。"劉叔不以為然地笑笑"最近這手麻得厲害,晚上睡覺都會被痛醒,我老伴兒非逼我來醫院看看。"
我仔細觀察他的手部,發現他的手掌兩側有明顯的肝掌。這是一種掌紋呈現鮮紅色的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肝病信號"。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指甲呈現出典型的甲床蒼白。
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這絕不是普通的手麻。
"劉叔,您最近有沒有覺得特別疲憊?食慾怎麼樣?"我放下病曆本認真地問道。
"哎呀,您這麼一說,我確實覺得最近沒什麼精神飯量也小了。還以為是年紀大了呢!"
詳細問診後我立即為劉叔安排了全面檢查。血常規、肝功能、甲胎蛋白、B超...一系列檢查結果出來後,我的心沉到了谷底。
肝右葉有一個直徑約4厘米的佔位性病變,甲胎蛋白高達400ng/ml,遠超正常值範圍。進一步CT檢查確認:早期肝癌。
告知檢查結果時劉叔癱坐在椅子上,久久說不出話來。他的妻子在一旁抽泣:"早知道就該早點來醫院啊!"
仔細詢問病史原來劉叔有十多年的乙肝病史,卻從未規律檢查和治療。他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直到這次手麻才不得不就醫。
美國肝病研究協會2023年的數據顯示,全球約有8.8億慢性乙肝患者,其中25%的人可能發展為肝癌。中國肝癌發病率居世界第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36萬例。
讓人痛心的是很多患者都像劉叔一樣,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報。手掌和指甲的異常往往是肝病的早期信號。
北京協和醫院肝病中心2024年發佈的研究表明,肝掌出現的概率與肝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超過60%的肝癌患者在確診前就出現過肝掌癥狀。
"張醫生,我這還有救嗎?"劉叔顫抖着聲音問我。
我握住他的手:"幸運的是我們發現得還不算太晚。腫瘤局限在右葉,沒有轉移,手術完全可能切除乾淨。"
在我的建議下劉叔接受了微創手術。手術很成功術後配合規範化治療,他的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半年後的隨訪劉叔面色紅潤,精神煥發。他特意帶來一面錦旗上面寫着"妙手回春,醫者仁心"。
"張醫生,這次真是謝謝您啊!要不是您細心我可能還蒙在鼓裡。"劉叔感激地說。
我叮囑他要定期複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我也在思考:像劉叔這樣的病例在臨床上並不罕見。許多人對手部癥狀的認知還很欠缺。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最新研究,手部癥狀與肝病的關係日益受到重視。除了肝掌指甲改變也是重要信號。蒼白的甲床、條形出血點,都可能預示肝功能異常。
上海瑞金醫院消化科主任強調,手部癥狀雖然不是肝病特有的表現,卻是重要的警示信號。尤其是對於存在肝病危險因素的人群,更要警惕。
記得前段時間一位老教授來找我複診。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熬夜熬出一身毛病,還總把手麻當成小事。其實身體每個細微的變化都值得關注。"
這讓我想起了世界衛生組織今年發佈的健康報告:在數字時代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自診,忽視了及時就醫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內科醫生我深感責任重大。希望通過劉叔的故事,能喚起更多人對健康的重視。手部的異常改變,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最近我的門診里貼了一張溫馨提示:"您的雙手不僅是勞動的工具,更是健康的晴雨表。"每當看到患者駐足閱讀,我就感到欣慰。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更是無價之寶。願每個人都能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發現問題,把握治療良機。就像劉叔說的:"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失去了,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來。"
夜幕降臨醫院的走廊漸漸安靜。我整理着今天的病歷,想起劉叔康復時欣慰的笑容。作為一名醫生,沒有什麼比看到患者重獲健康更讓人欣慰的了。
手掌的紋路里藏着生命的密碼。願更多人能讀懂這些密碼,在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我永遠記得劉叔出院時說的話:"張醫生,這次真是因禍得福。要不是這手麻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站在懸崖邊上了。"
是啊,生命給我們的提示,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之處。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這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