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2024年04月08日17:25:26 健康 1545

「世間沒有哪一種幫助的意義,

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2014年年底,

陳健鵬從一本書中看到這句話,

淚流滿面,

「我忽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第10718個天天正能量獲獎故事

清明節剛過,緬懷逝去的親人時,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對很多醫者來說,他們會永遠記住自己送走的第一個病人。但陳健鵬印象更深的是他成為醫生兩年後送走的一個病人。

慘烈,是陳健鵬對當時場景的形容。

一位位患者的離世讓陳健鵬思考,一個人應該怎樣離開?是進行毫無意義的搶救增加病人痛苦,還是讓病人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公里?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一位位患者的離世也讓陳健鵬覺得,人不應該像一隻把頭埋進沙漠里的鴕鳥假裝死亡不存在,而應直面死亡,更好地活在當下。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趕緊過去,12床不行了。」護士的喊聲傳遍山東省立醫院腫瘤化療科。

這是2012年的一個普通周一。一大早,科里正在進行交接班,幾乎所有的醫生在聽到喊聲後,趕到了12床。

患者是一位肺癌晚期的中老年患者,入職兩年的陳健鵬是他的主管醫生。實際上陳健鵬早就預判到這名患者的死亡,但作為醫者,他認為應該盡全力搶救。

半小時的胸外心臟按壓,沒有從死神手裡搶回患者的生命。醫學上,此時可以宣布患者臨床死亡。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就在陳健鵬準備停下時,患者的兩個還在讀大學的孩子撲通跪下,一人抱住陳健鵬的一條大腿,「陳醫生,你救救我父親,我還沒好好跟他說話,還沒跟他告別……」面對家屬如此強烈的搶救意願,陳健鵬表示,「我們不得不再去做沒有意義的搶救。」

又是快半個小時的按壓,忽然「咯噔」一聲,陳健鵬的心一沉,他判斷,患者,或者說逝者,肋骨斷了。陳健鵬停了下來,即使家屬仍在苦苦哀求。

晚上回到家,陳健鵬覺得胸口特別疼,他想到了患者臨終那刻的痛苦。更覺得,醫者用治病救人的本能,全力以赴上演了一場以臨終者痛苦離世為代價的戲給活着的人看。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過去大部分家屬都存在這樣一個生死觀以為全力搶救就是盡孝,醫生也在積極配合過度醫療,這會讓病人增加無端的痛苦。

「不應該這樣。」從那時起,陳健鵬的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世間沒有哪一種幫助的意義,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2014年年底,陳健鵬從一本書中看到這句話,淚流滿面。陳健鵬想,幫一個人好好地死,就是幫助他好好活到生命的終點,「我忽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2014年,陳健鵬開始致力於安寧療護。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病人應該是一個有着各種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獨特經歷,對身體、心理、社會甚至對人性都有一定訴求的人。」陳健鵬說,安寧療護做的,不僅僅是給病人裝在瓶子里的葯,還有一雙伸出去安撫病人的手以及溫暖人心的語言。

很快,2015年年初,陳健鵬關注到一名卵巢癌晚期患者黃甜(化名),還有兩三個月時間,她的生命就要走到終點。

多種原因疊加,陳健鵬果斷請假一個月,趕到濰坊臨朐,為黃甜進行居家安寧療護,指導她用藥,指導家屬如何更好照顧她,以及幫她解開心結,完成心愿。

30歲左右的黃甜已婚未育,母親早早離開,父親再婚後,她跟父親和繼母的關係並不好。從確診癌症晚期到生命走到盡頭,僅有一年多的時間,但在黃甜的生命還剩不到24小時時,她說了這麼一番話:我不再懼怕死亡,有你們給予我的這些美好與愛,這輩子值了。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確診癌症晚期後,黃甜跟過去追名逐利的生活徹底告別,愛人對她不離不棄,陪她感受了日出日落,她還完成了跟父親的和解……她覺得,患病後這一年多的生活比過去30多年的生活都要精彩。

從黃甜身上,陳健鵬看到,死亡有時是一份禮物,當我們知道生命的終點時,會加倍珍惜眼前人,加倍活出生命中的美好。

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發佈一項全球死亡質量排名報告,在80個國家及地區中,中國大陸排名71,儘管這一排名在2021年升至53名。陳健鵬認為,原因之一是安寧療護理念未在中國大力推廣。

好好告別的黃甜,成為陳健鵬的一顆啟明星。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不久後,他創立了公益組織——濟南市啟明星生命關愛中心。從2017年起,啟明星團隊開始推廣生死教育,目前已擁有500多名志願者,做過300多場活動,幫助300多個有臨終患者的家庭進行安寧療護。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2020年,陳健鵬收治了60歲左右的結腸癌晚期患者董國良(化名),他的生命還有兩到三年。兩年後,抗腫瘤治療到達一個節點,董國良的病情急轉直下。

陳健鵬覺得,是時候對董國良進行安寧療護了。但實際上,董國良在確診之初就開始參加啟明星團隊的活動,早就接觸過安寧療護理念。

在啟明星團隊幫助下,董國良列出了最後的四個心愿。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首先是減輕身體痛苦。

2022年五一前夕,董國良腹部積水嚴重,特別痛苦。在省立醫院B超室放假的情況下,陳健鵬幫董國良聯繫到就近的一家醫院,成功插管將積水引出體外。

在啟明星團隊得到很多關愛後,董國良列出的第二個願望是回報社會,捐獻遺體。但癌症晚期患者的癌細胞全身轉移,唯一可以捐獻的是眼角膜。跟很多中國人一樣,董國良的第三個心愿是落葉歸根。

這些,陳健鵬都助其完成心愿。

離世前,董國良曾悄悄告訴陳健鵬,他已經接受自己即將離世的現實,但與他感情深厚的妻子一直無法接受,董國良的最後一個心愿,就是希望自己離世後,啟明星團隊能夠幫助妻子走出哀傷。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安寧療護不是在患者生命終結的時候就結束,還要繼續安慰活着的人。」陳健鵬說,啟明星團隊的心理諮詢師留下了董國良愛人的聯繫方式,經常跟她交流。

董國良去世後,一天,陳健鵬收到其愛人發來的信息:陳醫生,我最近特別思念丈夫,經常半夜驚醒,覺得特別孤獨和恐懼。收到信息後,陳健鵬和團隊的專業人士上門,對她進行了幾次心理輔導。

「安寧療護的最終目的是生死兩相安,離開的人沒有痛苦或盡量少痛苦,有尊嚴地離開,活着的人也不再有遺憾。」不久後,陳健鵬再次收到對方發來的信息:你們幫我打開了好幾個心結,我不再恐懼了。

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讓活着的人沒有遺憾,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用一份正能量特別獎,致敬真正的生命守護者:

一個醫生的十年:幫300個家庭與死亡和解 - 天天要聞

曾經,他是幫助患者和死神賽跑的陳醫生;如今,他還是讓更多生命「生死兩相安」的安寧療護踐行者。

他一步步拓展着自己的人生課題,也憑一己之力帶動更多人看見、思考、參與到安寧療護的社會大命題中。

這是看見的力量,也是行動的力量。

他說:「死亡,有時是一份禮物。」

願陳醫生的故事,能讓更多人「向死而生」,直面生死,也學會更好地活着。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綜合自

齊魯晚報記者 陳晨 見習記者 劉志坤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B超檢查發現前列腺鈣化,需要治療嗎?會不會影響到生育能力? - 天天要聞

B超檢查發現前列腺鈣化,需要治療嗎?會不會影響到生育能力?

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我經常遇到一些患者因為B超檢查發現前列腺鈣化而感到擔憂和困惑。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故事。某日,一位年輕男士來到我的門診,他因為最近感覺小腹不適,於是做了一次B超檢查。結果顯示他的前列腺出現了一些鈣化的現象。
飯後散步其實是錯的?醫生:上了60歲後,飯後這些事能不做就不做 - 天天要聞

飯後散步其實是錯的?醫生:上了60歲後,飯後這些事能不做就不做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分享更多的專業健康知識,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感謝您的支持。「李叔,今天真是熱得離譜啊!」張大爺扇着手裡的蒲扇,汗流浹背地說道。他和妻子劉阿姨正和對門的老鄰居李叔李嬸在小區對面的公園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