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古話「脾好命就好,脾虛命就虛」,這其實和《黃帝內經》中所講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道理是一致的。脾胃為人後天之本,嬰兒自從母體出生後,所有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都需依賴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個調脾胃補氣血的方子,小建中湯。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是一張溫補脾胃、調理中焦的名方。
為什麼此方命名為「小建中湯」呢?「建」指的就是建立的意思,「中」指的就是中焦中氣,所以小建中湯是幫助調節脾胃恢復中氣的經典方劑。
1、小建中湯的方葯組成及配伍特點
小建中湯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由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炙甘草、飴糖組成。桂枝湯是萬方之祖,在外調營衛,在內調陰陽,此方倍用芍藥,其意圖就是把藥力收到中焦脾胃。
方中重用甘溫質潤入脾之飴糖,一者溫中補虛,二者緩急止痛,一葯而兩擅其功,配伍辛溫之桂枝,溫助脾陽,
祛散虛寒。二葯相伍,辛甘化陽,溫中益氣,使中焦脾胃之氣強健,不受肝木之乘。
方中倍用酸苦的芍藥,用意有三:一者滋養營陰,以補營血之虧虛;二者柔緩肝急止腹痛,與飴糖相伍,酸甘化陰,養陰緩急而止腹痛拘急;三者與桂枝相配,調和營衛、促使陰陽平衡。
生薑、大棗合用,生薑助桂枝溫胃散寒,大棗助飴糖補益脾虛;生薑和大棗協桂枝、芍藥又可調營衛,和陰陽。加入炙甘草之意,一則益氣補虛,助飴糖之功;二則緩急止腹痛,增強飴糖、芍藥的藥力;三則助桂枝、芍藥以和陰陽;四則調和諸葯。
以上諸葯配伍,辛甘酸甘合化以調和陰陽,重用甘溫質潤以抑木緩急,可使脾健寒消,肝脾調和,陰陽相生,中氣建立,諸症痊癒。小建中湯重在溫補中焦,建立中氣,故方名為「小建中湯」。
2、小建中湯的功效及臨床主治
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的功效,原方主要用於治療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臨床癥狀以脘腹拘急疼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兼見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舌淡苔白,脈細弦為特點。
3、小建中湯的適宜人群及現代臨床應用
小建中湯應該算是中藥湯劑中味道最好的方劑之一,其中有麥芽糖的甘甜香氣,就連小孩也不排斥這個味道。此方藥性十分平和,也比較適合日常養生服用。小建中湯的適宜人群:
1)適合比較瘦弱的人群服用,不管是小孩還是老人,可以通過小建中湯調理脾胃,脾主肌肉,方中飴糖尤擅補充脾中的精微物質;
2)適宜氣血不足、面色無華、容易心悸心慌的人群,小建中湯調理脾胃,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氣血充足後,心悸心慌的問題自然就改善了。
3)久病體虛、術後/放化療後體虛、錯吃藥物傷及胃氣的人群,小建中湯非常適合補體虛恢復中氣,而且不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人有胃氣就有生機。
此外,臨床中報道,小建中湯廣泛應用於腸應急綜合征、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腹部痙攣、消化下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複發性口腔潰瘍、小兒脾虛泄瀉、小兒脾胃虛寒性腹痛、小兒脾虛型疳積、小兒腸痙攣、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等。
4、小結
小建中湯是一張改善體質之方,它的真正意義是強壯「病的人」,而不是治療「人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