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攝影記者 王永勝
通訊員 高琛琛 薛源
美國影片《叫我第一名》中的小男孩科恩,經常擠眉弄眼、搖頭聳肩,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其實,他只是患上抽動障礙,無法控制自己。10月30日是我國第四個「關愛抽動障礙日」,主題為「關注抽動,為愛前行」,武漢兒童醫院舉辦的健康科普交流會現場,專家表示,粗略估算我國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人數近1000萬,其中5至10歲最為多見,他們輾轉就醫容易被誤診,也因為疾病被周圍人誤解。這背後,需要全社會對這類兒童的理解和關注。

劉智勝教授做科普宣講
8歲「搞怪」男孩被確診為抽動障礙
「每年接診不少抽動障礙的孩子,從出現癥狀到確診,繞了不少彎路。」中國抽動障礙協作組組長,武漢兒童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專家劉智勝教授說,抽動障礙的形式多樣又複雜,臨床上很容易誤診。
8歲男孩樂樂(化名)從小乖巧可愛,父母雖疼愛有加,但平時管教也很嚴格。今年初,樂樂總不自主地清嗓子,還總發出怪聲,老師多次提醒,但樂樂仍無法改變,甚至影響到同學上課。媽媽帶她去了耳鼻喉科、呼吸內科,排查過慢性咽炎、鼻炎、病毒感染、變異性哮喘等疾病,也一直在對症用過葯,但癥狀並沒有好轉。近段時間,樂樂變得越發調皮,上課會擾亂課堂紀律,甚至和同學打架,成績也在班上墊底,老師為此頭疼不已。
實在沒辦法,媽媽帶着樂樂到神經內科就診。劉智勝追問細節發現,樂樂從幼兒園起就有行為異常,當時曾有一段時間不自主地眨眼睛,好轉後又出現聳肩、轉頭。
結合專業檢查,劉智勝揪出樂樂諸多問題的「幕後黑手」正是抽動障礙,且合併有多動症。樂樂無法控制自己,但被老師、同學、家長誤會是故意調皮搗蛋,甚至影響了學習成績。
好在經過大半年的對症治療,目前,樂樂有了明顯好轉,上學不再「搗亂」,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
全國患兒近千萬人,5至10歲最多見
「這類疾病在臨床並不少見。」劉智勝教授介紹,抽動障礙患病率為2.5%,按照目前我國20%以上人群處於18歲以下年齡段來估算,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人數近1000萬。
劉智勝教授表示,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症,是兒科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一般早期最常見的是面部肌肉抽動,如眨眼、擠眉、聳鼻,繼而出現搖頭、聳肩、扭頸等運動抽動,還可能有喉部不自主地發出異常聲音,少數患兒會不自主地說髒話等。從臨床來看,半數以上患兒可以伴有一種以上的共患病,包括多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學習困難、睡眠障礙等。
「該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以5至10歲最為多見,一般在10至12歲時癥狀表現最嚴重。」劉智勝說,約半數以上患兒到18歲以後癥狀可能消失,但部分患兒還可能延續至成年。
值得關注的是,抽動症的孩子容易被誤解,以為是故意調皮搗蛋、擠眉弄眼,在家長、老師、同學的多方壓力下,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反倒會加重抽動障礙的癥狀。
呼籲全社會聯手創造關愛環境
為了讓更多抽動障礙兒童得到妥善治療,2018年9月7日,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抽動障礙協作組(簡稱「中國抽動障礙協作組」)在湖北武漢成立,劉智勝教授擔任組長,牽頭成立區域性及省級抽動障礙協作組,制定共識、規範診療、參與健康科普、編著書籍和科普手冊。2020年起,該協作組將每年的10月30日定為「抽動障礙關愛日」。

每年的10月30日定為「抽動障礙關愛日」

關愛寄語

關愛寄語
在今年的活動現場,除了劉智勝教授、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孫丹教授的科普講座,會議還特別設置了「醫校攜手 共同呵護」的嘉賓訪談環節,邀請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學校高級教師章霞、武漢外國語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諮詢師潘之瑤,共同探討如何進行醫院、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讓孩子們康復得更加順利。

嘉賓討論環節
「抽動障礙可延續到成人,對患者的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可能產生不良影響,需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慢病管理。」劉智勝表示,要注重個體化綜合治療,其中很關鍵的是重視對抽動障礙患兒的教育干預,家長要鼓勵患兒積极參加文體活動,避免接觸不良刺激,如玩電子遊戲、看驚險恐怖影片、吃辛辣食物等。此外,家長還需要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交流,鼓勵孩子大膽與同學及周圍人交往,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