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運動的好處千千萬,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有助於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甚至對於逐漸蔓延在當代社會中的抑鬱症,也能夠發現運動與降低抑鬱風險之間的關係。
對於成年抑鬱症患者來說,體力活動干預安全、有效、並且容易獲得,已經被諸多指南列入推薦治療方法[1-3]。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抑鬱癥狀不僅容易被老師和家長忽略,現有的臨床指南建議也僅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為了進一步明確體力活動干預對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癥狀的影響,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Parco M. Siu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對近些年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發現無論基線時是否有身體或精神共病,體力活動干預都與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癥狀改善有關,並且在基線時確診精神疾病或抑鬱症的患者,獲益更高。
研究發表在JAMA Pediatrics上[4]。

據統計,高達90%的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會出現精神疾病共患病的情況,發生兩種精神疾病共病的發生率也高達50%[5]。但是,在以往評估體力活動干預對年輕人群抑鬱癥狀影響的Meta分析,往往排除了基線時患有身體或精神疾病的患者。
因此,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儘可能廣泛地收集了關於有氧型體力活動干預對兒童和青少年(<17歲)抑鬱癥狀影響的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和非隨機對照試驗。在這些研究中提取樣本量和抑鬱癥狀得分進行分析。
其中,有氧型體力活動定義為「身體大肌肉群以有節奏的方式持續運動一段時間的活動」,干預時間至少為4周,進行活動的環境不限。同時,受試人群不受其他身體或精神疾病共病的限制。
共有21項研究納入最終分析,包括2441名參與者,其中47%為男性,基線平均年齡為14歲。
身體活動干預平均持續時間為22周(6-144周),活動頻率為每周2-5天,其中最常用頻率為每周3天,平均活動持續時間為50分鐘(30-120分鐘)。大多數干預措施都是在監督情況下進行的。

體力活動干預後效應量分佈圖
在21項研究中,有17個研究(81%)的效應量<0,平均效應量為-0.29,表明體力活動干預確實有助於減少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癥狀。並且在有精神疾病或診斷為抑鬱症的參與者中,體力活動干預顯示出更大的獲益。
重複分析顯示,轉移具有高偏差風險的研究後,總體效應大小並沒有改變。總體力活動量、研究設計、受試者的健康狀況、活動環境等並不影響體力活動干預對抑鬱癥狀的改善情況。
只有4項研究評估了體力活動干預對參與者抑鬱癥狀改善的持續影響。平均隨訪時間為21周(6-48周),遺憾的是,並沒有發現體力活動干預對抑鬱癥狀的持續改善。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證明了,體力活動干預有助於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癥狀,但是暫時並未發現體力活動干預對抑鬱癥狀的持續影響。
相比於其他抑鬱治療方法,體力活動干預可以說是可及性、依從性最強的方法了,最起碼,體育課總有吧!在此次Meta分析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研究是在學校干預下進行的。
所以說,體育課真不是雞肋,在改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可能有奇效。
研究人員補充,未來可以詳細研究一下不同體力活動參數對改善抑鬱癥狀的效果,調整一下頻率、持續時間什麼的,確定抑鬱癥狀管理的最佳劑量和方式,(讓體育老師再也沒理由生病)。
參考文獻:
[1] Stubbs B, Vancampfort D, Hallgren M, et al. EPA guida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s a treatment for severe mental illness: a meta-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EPA),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hysical Therapists in Mental Health (IOPTMH). Eur Psychiatry. 2018;54:124-144. doi:10.1016/j.eurpsy.2018.07.004
[2]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Depression in Adults: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2009.
[3] Ravindran AV, Balneaves LG, Faulkner G, et al; CANMAT Depression Work Group.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 2016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ection 5.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eatments. Can J Psychiatry. 2016;61(9): 576-587.
[4] Recchia F, Bernal J D K, Fong D Y,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to Alleviat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pediatrics, 2023.
[5] Birmaher B, Brent D, Bernet W, et al; AACAP Work Group on Quality Issues. 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7;46(11):1503-1526.
本文作者丨王雪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