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碩果累累。2022年9月24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CSCO淋巴瘤專家委員會和CSCO白血病專家委員會主辦,江西省腫瘤醫院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承辦的CSCO自體移植工作組2022巡講-淋巴瘤專場(江西&福建站)以線上形式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特邀江西省腫瘤醫院雙躍榮教授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沈建箴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瑞濱教授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劉庭波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持。同時邀請到領域內知名專家擔任大會講者與點評嘉賓,共同探討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在淋巴瘤的應用與發展。本文特對會議關鍵內容予以整理,以饗讀者。
開幕致辭
會議伊始,大會主席雙躍榮教授和沈建箴教授依次致開幕辭。雙躍榮教授在致辭時表示,非常榮幸能與在座各位就移植在淋巴瘤的全程管理、診療中的作用進行深度探討,望與會學者均能從本次學習和討論中有所收穫。沈建箴教授致辭時表示,隨着醫療水平提高,分子診斷技術進步,治療手段豐富,我們逐步邁入精準診療時代、新葯時代,對於異質性強、惡性度高的淋巴瘤患者而言,移植始終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近幾十年來,移植技術向著安全性好,療效佳的方向發展,為患者帶來了長足的生存獲益。最後,感謝CSCO淋巴瘤專家委員會和CSCO白血病專家委員會主辦這次會議,助推我國移植技術向成熟和規範化方向一路高歌猛進。

雙躍榮教授和沈建箴教授致開幕辭
學術專場
學術專場乾貨滿滿,目不暇接!此專場由黃瑞濱教授擔任專場主持。

黃瑞濱教授擔任學術專場主持
2022歐洲血液學協會(EHA)多發性骨髓瘤(MM)&淋巴瘤ASCT進展精選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林珺芳教授以「2022 EHA MM&淋巴瘤ASCT進展精選」為題進行了詳細彙報。伴高危細胞遺傳學因素的新診斷MM(NDMM)患者常於單次ASCT後複發,而串聯ASCT可能克服這一不良預後。對於縱隔大B細胞淋巴瘤(PMBL)患者,6個療程R-CHOEP-14(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阿黴素+長春新鹼+依託泊苷+潑尼松),2個療程DHAP(順鉑+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後行ASCT的1年PFS和OS與既往行DA-EPOCH-R(劑量調整的依託泊苷、多柔比星、環磷酰胺、長春新鹼、潑尼松聯合利妥昔單抗)等強化療方案的真實世界結局相當,且耐受性良好。對於新冠時代的患者管理,研究發現預處理方案的選擇對新冠疫苗有效性影響較小;疫苗接種與利妥昔單抗未次輸注時間至少間隔6個月,效果更佳。

林珺芳教授作報告
討論環節,討論嘉賓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孔繁聰教授和江西省腫瘤醫院黃燕教授就「串聯移植的療效」、「TEAM(塞替派+依託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侖)方案、苯達莫斯汀聯合BEAM(卡莫司汀+依託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侖)方案的應用」、「高危患者雙次移植的價值」和「淋巴瘤複發時應選擇新葯或移植」等問題與林珺芳教授展開深入探討,學術氛圍濃厚。
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淋巴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中臨床應用
江西省腫瘤醫院易昆教授以「PEG-rhG-CSF在淋巴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中臨床應用」為題進行了彙報。易昆教授首先對淋巴瘤流行病學數據進行了分析,指出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淋巴瘤患者相對更為年輕,侵襲性淋巴瘤發病率較高,患者需更強的聯合化療方案,部分患者需行ASCT進行鞏固。隨後,易昆教授通過對幾篇文獻進行解讀總結道,PEG-rhG-CSf可用於MM、淋巴瘤患者骨髓外周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動員和重建,且在移植、重建的應用療效不劣於、甚至優於rhG-CSF。此外,PEG-rhG-CSF用於淋巴瘤外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重建較rhG-CSF更經濟。

易昆教授作報告
隨後,福建省腫瘤醫院林劍揚教授和贛州市人民醫院鍾明星教授參與了討論,與易昆教授就「PEG-rhG-CSf在移植患者和常規化療患者中的使用時機」、「PEG-rhG-CSf使用劑量和安全性」等話題進行了精彩的交流。
淋巴瘤自體移植進展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劉衛平教授在《淋巴瘤自體移植進展》的報告中提到,ASCT是淋巴瘤的重要治療策略,目前ASCT方法成熟、證據充分、可及性強,適用於大多數複發難治性(R/R)患者。ASCT應用領域廣闊,除了可延長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生存時間,為R/R 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帶來的獲益也不容忽視。劉衛平教授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與未移植患者相比,移植組R/R HL患者1年OS率提高11%,2年OS率提高20%。新葯時代,各類型新葯在提高誘導治療緩解率以及緩解深度方面功不可沒,但新葯並不能完全取代移植,使用移植進行鞏固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PFS和OS。對於新葯、新療法與ASCT聯合使用的規範化等問題,值得在未來進一步探索。

劉衛平教授作報告
討論環節,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湯多壯教授和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可傑教授就「建議行ASCT的患者年齡」、」原發中樞淋巴瘤患者行ASCT後未能達到完全緩解,後續該如何進行治療」、「CAR-T與ASCT聯合應用的療效」和「間充質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發展」等問題與劉衛平教授積極地進行了探討。
病例分享專場
病例分享專場精彩紛呈,收穫頗豐!此專場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劉庭波教授擔任專場主持。

劉庭波教授擔任病例分享專場主持
病例分享-複發腸道NKT細胞淋巴瘤(NKTCL)
贛州市人民醫院陳昌坤教授分享了1例ASCT治療複發腸道NKTCL的病例。患者,男,46歲,既往於外院行結腸腫瘤術,病理提示NKTCL,後使用6個療程信迪利單抗+安羅替尼+培門冬酶方案化療(具體用藥不詳)。複發後於陳昌坤教授處就診,診斷為結外NK/T細胞淋巴瘤(ENKTCL) III期;PINK評分3分,高危;PINK-E評分3分,高危;ECOG評分1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以及國內外指南推薦,選擇在3個療程P-Gemox(培門冬酶+吉西他濱+奧沙利鉑)方案+PEG-rhG-CSF升動員造血幹細胞+1個療程P-Gemox方案後行ASCT。維持治療予以患者PD-1單抗聯合西達本胺,但因報銷政策改變,將西達本胺換為沙立度胺。ASCT後14個月複查未發現腫瘤病灶。最後,陳昌坤教授分享了其體會,化療敏感的R/R ENKTCL患者可從ASCT獲益;PEG-rhG-CSF動員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安全可靠。

陳昌坤教授作報告
討論環節,江西省腫瘤醫院彭志強教授和泉州市第一醫院許文前教授針對「阿糖胞苷的具體使用方案」和「PEG-rhG-CSF至採集造血幹細胞的間隔時長」等問題,與陳昌坤教授一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劉庭波教授進行點評,並表示此患者治療過程規範,療效良好,期待後續情況的公布。
病例分享-T 淋巴母細胞淋巴瘤(T-LBL)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駱曉峰教授分享了1例T-LBL患者的治療過程。患者,男,24歲,外院診斷為T-LBL,Lugano IV期;乙肝病毒攜帶。行1個療程VDLP方案(長春地辛+去甲氧紅霉素+培門冬酶+強的松)、1個療程CAN方案(環磷酰胺+阿糖胞苷+6-疏基嘌呤)、2個療程HD-MTX+6-MP方案(甲氨蝶呤:5g D1、8g D15+6-疏基嘌呤:40 mg D1-28)化療,期間多次出現骨髓抑制、肺部感染、藥物性肝損害甚至肝衰竭,肝性腦病等癥狀,予以對症處理後患者狀況好轉,複查療效評估為部分緩解。駱曉峰教授開始治療此患者後,經綜合考量,先後予以其減量EA方案(依託泊苷150 mg D1-2+阿糖胞苷1.2g D1-3)、減量VDLP方案(長春新鹼2mg D1+柔紅霉素60 mg D1-3+培門冬酶3759IU/m2D1+地塞米松12.5mg D1-7)化療,CT複查發現前縱隔胸骨後佔位,淋巴瘤可能大。

駱曉峰教授作報告
討論環節,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林傳明教授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郭江睿教授就「患者後續化療方案選擇」、「放療的可行性」和「達雷妥尤單抗和CAR-T等新葯、新療法應用的可能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劉庭波教授表示,此例患者情況複雜,治療方案的選擇需從多方面進行考慮,若患者經化療後進入骨髓抑制狀態或可聯合PEG-rhG-CSF進行支持治療,必要時可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會議總結
會議末,雙躍榮教授和沈建箴教授進行大會總結。他們表示:感謝各位的精彩分享,此次會議圓滿成功!目前,行移植的患者比例仍較低,新葯與移植的聯合仍無標準方案,未來移植的探索仍需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干在實處!醫者仁心,能夠更好服務患者是我們的目標;生命至上,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希望血液科的各位醫生均能秉持本心,為血液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福祉,為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癒目標努力奮鬥。

雙躍榮教授作會議總結

沈建箴教授作會議總結
編輯:Hui-Y
審校:Irena
排版:Wenting
執行:W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