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迄今為止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的經典巨作,
也是古人對人類健康事業和世界醫學的偉大貢獻。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中醫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而沒有《黃帝內經》,就沒有中醫幾千年來的發展與傳承。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結晶,重要的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傳載了漢朝以前人們總結的傳統的哲學思想及思維方法,
涵蓋了漢朝以前所掌握的天文、曆法、氣象、物理、數學、地理、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層面的知識,揭示了人類的生命的規律,是以一部生命科學為主體的百科全書。
中醫學有四大經典著作,分別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經》,後面三部經典成書時間晚,其理論淵源大部分來源於黃帝內經,可以說是傳承了《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和思想。
在四大經典之中,《黃帝內經》當之無愧為首位。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明確表明,該書沿襲了《黃帝內經》的思想,又結合自身的臨床用藥經驗,著而成書。
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是現存的最早的奠定針灸學基礎的書,序中也寫明沿襲了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靈樞》兩篇的思想。
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首篇寫明 ,欲為大醫者,必諳素問、真經(靈樞)、甲乙經。
歷代名醫都是先從黃帝內經開始學,先用黃帝內經打基礎,再去學針灸或者藥理。
《黃帝內經》中總共使用了2268個漢字,其中「道」字就出現了269次。
269次論道,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解釋和意義。
黃帝內經中講到了哲學,在大宇宙的宏觀角度去看待問題,又講到了人本身的生命、生理、病理、內外婦兒各類疾病的癥狀、診斷、命名、治療等一系列知識。
中醫之所以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因為中醫是從宏觀角度去看待問題的。中醫講究整體觀、辯證觀,但凡學習中醫的人必須從黃帝內經入手。帶領大家把深奧的通俗的簡單的形象明了地講解出來。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但《黃帝內經》卻不是他寫的。在漢朝的時候,學術界有一股「托古」之風,找個很有名的人題字或者寫序,提高作品的價值。
而且漢朝之時,黃老之學,在漢朝初中期盛行。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備受推崇。
《黃帝內經》,以黃帝命名,即表示「其源亦遠,其道亦正」。
269次論道全面概括了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全面深入地運用到了黃帝內經的理論思想中,構建了宏偉輝煌的中醫養生學,
只有把《黃帝內經》搞明白,才能成為真正的中醫大醫。不讀經典不成名醫。喜歡中醫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經典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