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為什麼會變得抑鬱?

回到正題,為什麼學心理學會變得抑鬱,本篇文章會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學業壓力

心理系的學生是肯定有學業壓力的,尤其心理學在大學裏算是偏難的學科,想要學好勢必是要花功夫、花精力的,需要閱讀大篇幅的材料,上課聽講做筆記。課下再去複習和鞏固。

在美國,最開始的大一、大二是最艱難的兩年,我的PSY 101是拿了C勉強過關。雖然跟我選的教授有關係,但我第一次考試和第二次考試都是不及格。差一點就要轉專業或者重讀。

留學一定要用ratemyprofessor.com這個網站,查一查教授的相關信息,畢竟有的教授的課就是好過一點。

再加上身處異國他鄉,時不時就會感到孤獨,在歐美的任何非城區都是人煙稀少,不感到孤獨是不可能的。交幾個當地的朋友也沒有那麼容易,要是一直宅在家裡也很容易在學業的雙重壓力之下變得抑鬱。

了解自我

心理學這種龐大的學科會讓人從多方面進行最原始的思考,有從身體、生物角度出發,有從社會、人文角度出發,有從綜合方面進行考量。就算是博士畢業,也只是開始。更何況是學了4年或者6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總而言之,如果學習心理學感到困惑是正常現象,因為這種龐大的學科是沒有盡頭的。需要靠幾代人的研究去慢慢積累。如果學到一定階段,你感到一些不適,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只有那種自認為什麼都懂的人才會感到非常舒適,因為他們所有的認知都建立在他們自己的體系里,外界不會對他們產生干擾。比如,很多自以為是的老師,你跟他們講道理是不可能的。

要說悟性這種東西,有的人可能30歲就變得很通透。有的人一輩子都活不明白。不過,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客觀的學科,所有的理論都建立在數據、實驗之上,這個過程是永遠都探索不完的。

行動很難

心理學中不是有積極心理學嗎?臨床心理學不是專門用來治療的嗎?沒錯,的確是這樣。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難的永遠是行動和長期主義,積極心理學中提到過不少理論,但實踐起來確實沒那麼容易,最簡單的每天堅持運動,很多人都堅持不了。

阿德勒自我心理學強調與他人建立合作,但有的人他偏偏就是社恐,就喜歡一個人這種違反人類進化的形態。

《稀缺》整本書都在強調餘閒,人必須有自己可支配的閑散時間,可有的人他就是主動型奮鬥逼,一天不工作渾身不舒服。

有的人的自我邏輯非常牢固,普通的心理治療對他們完全沒用。看一次心理醫生遠遠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可見心理學這種龐大的學科自主學習、自我提升、自我行動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另外一點是,如果你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感到抑鬱,我的建議是進行交叉式學習,時不時去學點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