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媒體報道,2003年東北某地區有一個做建材老闆和一個做鋼材的老闆為要好的朋友,也都為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這代人因對出國留學能有着根深蒂固的認知與情感,總認為出國留學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因此,他們賺了錢之後都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日本留學。
可是,他們的兒子分別為A和B在國內就讀書不進,也根本不服父母管教,到了日本,沒有父母管教了,更是無法讀書。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經常打架鬧事,雙雙被學校開除。
這時,他們兩人家的生意都不好了,基本斷了他們的經濟援助,因此,兩人經常出入網吧,甚至在網吧搶竊他人財物。
正好這時,一個來自河南年齡稍大點的退伍軍人C也加入了他們的留學隊伍。
這個退伍軍人也是抱着出國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目的來的;但是他讀書也不是一塊料。
所以三個人經常出入網吧,為了生存,他們整天想如何搶竊大老闆的錢。
經過多次踩點,一天夜晚,翻牆進入一個做燒烤店的老闆家,連殺了燒烤店老闆夫婦和一對兒女,並將四人沉入大海。後經日本警方偵破,鎖定他們三人是兇犯。
A和B跑到國內,後被國內警方逮捕,並受到法律應有制裁。C在準備逃回國內的上機場時抓獲,並於1999年判為死刑。
這三個人的人生失敗實際是由慣性心理效應引起的。
慣性心理效應就是人們認知、態度、情感和情緒等心理保持原有不變狀態和持續運動狀態的特有心理效果。
通俗地說,就是社會變化了,仍然用過去的想法去看待已經變化了的事情,仍然用過去的老辦法去選擇人生。這樣,輕者,給人笑話;重者,給自己帶來人生的失利、失敗。
在當今,這樣慣性心理效應給一些「有識之士」帶來人生不利、失敗的案例是很多的。
在20世紀初,中國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國家公派神童留學西方國家,回國後成為了國家之棟樑;也有許多真正有識之士將自己子女送到國外求學,回國後,成為人上之人。這是應當時國內國際形勢所採取的一種人生黃金之道。
可是到了21世紀後,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出國求學就不一定是人生一條黃金之道了。在當今,我國留學生太多了,國外野雞大學又多,留學生良莠難分,留學生含金量自然急速下降,無法與20世紀留學生相比。
恰好相反,許多在國內沒考上大學的,有的父母想通過將自己子女送到國外留學達到出人頭地目的。實際上,這些子女,不僅學業本身就不好,而且在國內父母眼皮下就不讀書,到了國外,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何以會自學,學業何以學成?!
又比如,在解放前,在農村,有商業頭腦的人都通過買土地致富,成為地主,成為當地大戶人家;可是快解放了,有的農民辛辛苦苦勞動有了點積累,就買地,卻不知,一解放,就憑其購買的土地,不僅劃為為地主成分,而且土地被沒收。之後,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這些憑着所謂之「地主成分」人不僅自己受到衝擊,而且子女都受連累沒出息。
再比如,前幾年,年輕人都往大城市就業,確實大城市發展機會多,可是,最近幾年大城市的出奇的高房價,讓生活在大城市的拼搏者,生活質量很差:或者住居環境很差,或者拚命賺首付,或者省吃儉用供月供,甚至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好不容易考上國家部級機關單位,都因經濟生活困境,不得不辭職,或回家創業。
這些都是人們慣性心理帶來的人生失利、失敗。
如何避免慣性心理效應影響,要善於及時、甚至超前掌握社會發展趨勢,不斷接受新事物,要善於改變自己,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