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心理學中的森田療法,被認為是具有東方哲學思想的一種心理學治療方法。本文我們就從典型的東方經典《道德經》里的一個章節,來闡具有東方思想的釋森田療法,是如何來對治社交恐懼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說明了一個宇宙、世界的終極的問題,也就是世界起源起源於什麼,它起源於道,而道又是什麼?怎麼就道生一,一生二,然後生出萬物?

所謂的道,和佛學思想裡邊的空性, 還有和道德經本身里經常提到的自然,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在這一部經里另一處也說到了「道法自然」。所謂的「法」,是規則的意思,也就是說,道是以自然為規則的。

關於什麼是道,另外一個章節,第二十五章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後邊又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這個詞我們大家很多人都聽說過,也可以理解什麼是道,實際上自然就是道,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個就是道。

說得好像過於簡單,似乎還有點強詞奪理,但是,確實就是沒什麼複雜的,這就是道,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這麼一種很平白的,很單薄的一種解釋。如果我們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就這樣理解,也算是一種理解。

下面接着看第四十二章,「三生萬物」之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什麼意思。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的成分,充氣以為和,就是說由於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狀態。

這句話我們看太極圖,會稍微好理解一點,太極圖,它是黑白組成的一個圓形的形狀,黑色(陰)的這部分佔了一半兒,白的(陽)這部分佔了一半兒,黑色最大的地方有一個白點兒,白色最大的那個地方又有一個黑點兒,黑的最少的那一部分開始接觸白的,最多的那一部分,相反也是一樣。

這裡邊就可以看到,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白最大的地方,慢慢地從黑最小的地方開始發展,然後,反轉過來又從黑變成最大,這裡就是黑白相間,陰陽兩個部分。

然後能體現出來,黑到最多的時候就變成了白,白最多的時候還有黑,也就是物極必反,黑白相對,這樣一種思想。

如果仔細地分析,還可以分析出很多種道理,比如矛盾的相互轉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不能極端,過猶不及,等等這些思想,都能從這個圖當中體現出來,這叫萬物復陰而抱陽,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句話就是所有的事物,要麼從少到極端而變得多,要麼由很多而慢慢的變少。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而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這裡老子說的意思是什麼呢?

意思是說,人們都是這麼說的,物體可以由小變大,可以由大變小,人們都是這麼教的,我也是認為這樣的。

「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教父」。所謂的教父,就是教育之本,或者根本的意識。他認為什麼是根本,就是他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不得其死,好像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

所謂的「強梁」,是指強壯有力,勇敢,勇猛,一般也是指健壯、勇猛、有威力的人,本意是指強壯,「強梁」就是本來不應該粗壯,不應該很勇猛有力的人,而非要做出這種姿態,或者非要這麼去做,因此有的人就把這個意思,引申就是強盜,或者說逞強的人,這裡,這們可理解成,「逞強的人」一般下場都不是特別好,老子說他把這個作為教育之本,這個是一個基礎。

再回到我們剛才看的這個太極圖,就是強與弱,黑與白,正與反,這些是相對的。你強調某一方面,你做一個「強梁」這樣的人,這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

在另外一個章節里還提到,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些都說明萬事萬物是矛盾對立的,在矛盾的對立面兒,矛盾的對立和不對立的這兩個方面,它是相互轉化的,它是由矛盾內在的規律和生命周期所決定的。

回到我們本來的話題就是社恐,其實社恐也是象上面所說的這樣的。

有一些比較極端的個案,就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有的人的社恐的現象、癥狀會越來越減輕,甚至自然痊癒,這種個別的案例也是有的。

有的隨着社恐這個人的身份變化,職業變化,角色的變化,也包括個人生活狀態地變化,比如在某一群體中職位的高低發生變化,這樣他的社恐癥狀,慢慢的好像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先生有一個極端的個案。一位患者,在他的醫院裏住院超過了四十多天,還是不見好轉,便這個患者對森田先生非常有信心,還是想繼續住院,但是森田先生用了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辦法,他和這位患者說,看這個樣子,你是治不好了,你不要在我這裡治了,你不要在我這住院了,住院也是徒勞的,你還是出院吧,但是,這麼長時間,我們之間也有了一些感情,我就奉勸你一句,一定要繼續工作,別的什麼都不要管!

這位患者很悲傷地離開了,他自認為,在別的任何地方也治不好了,因為當時森田先生的這個醫院是最有名的,任何疑難雜症,在其他任何地方治不好的社恐的病例,他這都能治好,但是森田先生和他這麼說之後,他徹底的絕望了,自己心裏想,那我就算了吧,不治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去吧。

他也聽從了森田先生的建議,開始繼續工作,當他工作了兩三天之後,奇蹟般地發現自己的社恐癥狀變得非常弱了,根本就不像之前嚴重,他把這個消息也告訴了森田先生。

森田先生說,你不要管它,該幹什麼還是去做,通過這種方式,慢慢得就完全治癒了。

這一個例子,就像《道德經》裏面說到的一樣,好與壞,病與健康之間的轉換,是很自然而然的,你越去執着它,越去執着「我好了沒有?」,越去執着我一定要治病,我要治好,越去執着這些癥狀,這些癥狀越是困擾着你。如果不執着了,放棄了,反而好了!

這節課給大家提出要樹立一個見解:

就是了解道家的思想,了解道法自然,了解我們前面說到的,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也就是我們標題裏面說到的,你可能軟弱到了極點,恐懼到了極點,就是它的反面,恐懼的另一面,就是無所畏懼了。

那麼,是不是說就不需要治療了?當然不是,要治療,而且要積極的治療,但是同時前提是:要看淡,不要強求,不要過分,不要過分的執着,不要做前面說到的「強梁者」。

實際上,你要認識到,社恐不一定會阻礙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或者幸福的人。

要明白:情緒、包括恐懼的情緒,這些是自然的,是有其內在規律的,而這種情緒它也會必然發生變化的,你不會一直處於恐懼當中的。

前面說了理論和見解,我們要做到的行為是什麼?之前我們提到要接納,要接納現狀,包括接納恐懼的這種癥狀。

除了要接納之外,我們還要面對恐懼,去學着面對恐懼,當你覺得自己心裏不安的時候,緊張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要發生恐懼的時候,在恐懼的當下去面對,去觀察,體驗到恐懼。我到底在恐懼什麼?我到底在怕什麼?

重要的是:觀察的同時,做你應該做的,在這種觀察的時候,你看你能不能體驗到恐懼到底是什麼,還能體驗到嗎?你在體驗的時候還有恐懼嗎?這是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去試試看你能體驗到什麼?。

給大家留一個作業:

就是讀一遍《道德經》,或者讀其中的幾個章節,讀的時候,最好去找一些註解,包括前人,最好是前輩的高僧大德的見解,一些公認的有成就的人的對於《道德經》的註解,通過這些註解去了解《道德經》的內容。這樣對於我們治療社恐,肯定會有一些幫助,至少是見解上的幫助。

本課的總結

一、見解:了解《道德經》的思想,了解什麼是道法自然,了解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軟弱到極點,就是堅強了;恐懼的另一面,可能就是無所畏懼。

  1. 行為:面對恐懼時,主動地去觀察體驗恐懼,同時堅持做你該做的,請注意,驚恐症患者在可能驚恐發作時不一定適用(要了解驚恐發作時的應對方法,如紙袋呼吸法等),要在有多次練習基礎上,才可以在任何時候大膽的主動觀察。
  2. 作業:讀一遍《道德經》或讀其中幾個章節,最好同時看些古人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