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他治好抑鬱的,不是葯,而是一隻奶牛

理解抑鬱

-- Understand

Depression --

----

根據WHO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3.5億,我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占我國總人口數的4.2%,相當於100個人裏面就有4個抑鬱症患者。而抑鬱症也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近年來,隨着心理健康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抑鬱症的存在,並探索應對方案。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佈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關注全民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方案》中要求對易患抑鬱症的重點人群加大預防和干預力度,包括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場人士等。

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抑鬱症,一起觀察抑鬱症患者的現實處境,一起思考如何幫助更多人走出抑鬱症,擁抱未來。

1.抑鬱不止是疾病


眾所周知,抑鬱症被看作是一種疾病。科學研究表明,和身體疾病一樣,患有抑鬱症的人體內確實發生了一些生理性變化,比如海馬體變小、杏仁核更敏感,多巴胺減少、皮質醇增多等。簡單來說,這些改變會讓患者從生理上更容易感覺到負面情緒和壓力,更難體驗到快樂。為了治療這種腦內化學物質失衡的疾病,人們開始研發和服用抗抑鬱葯

但藥物的作用有多大呢,它可以治癒抑鬱症嗎?許多研究表明,抗抑鬱症對於非常嚴重的抑鬱症患者確實顯示出了一定作用,但是對於其他患者來說,很多時候,藥物和安慰劑的作用差不多。這並不等於說藥物沒有作用。不管藥物是通過治療大腦化學失衡,還是通過提供心理安慰,對於很多患者來說,在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藥物確實為他們送去了希望和幫助。但是僅僅依靠藥物,抑鬱症離治癒還有很遠的距離。

2.抑鬱污名化減輕了嗎


21世紀初,為了減少抑鬱症的污名化,國際組織提倡將抑鬱症定義為與其他疾病一樣的疾病,重視生物遺傳因素和藥物作用。

這項舉措,本意是為了去除抑鬱症污名化,但是現實中,很多時候,它似乎反而加深了患者的病恥感,會覺得自己「有病」、會被人理直氣壯地指責「腦子有病」。

同時,和感冒、發燒、胃痛等身體疾病不同的是,抑鬱症患者會感到羞愧。因為患病,他們的心裏充滿了自責和內疚的聲音:「一定是因為我不好,所以才會生病」;「我肯定是做錯了什麼,才會受到懲罰」;「這樣痛苦是不應該的,我太脆弱了,我真沒用」......

當人們發現把抑鬱看作疾病,不一定會給抑鬱症人群帶來幫助時,越來越多的官方機構也在探索看待抑鬱症的其他視角。

2017 年世界衛生日的官方宣言提出:「我們要少談化學失衡,多談生活方式失衡」;有一些生物學家呼籲「與其把抑鬱稱作疾病,不如當作對逆境感到厭惡時身體做出的一種適應性的反應」; 英國心理學會也提出:「最好將抑鬱症視為一種經歷或一系列經歷,而不是一種疾病。」

3.幫他治好抑鬱的,

不是葯,而是一頭奶牛


Johann Hari是一名多年抑鬱症患者。為了找到抑鬱症成因,他拜訪了世界各地心理專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容易引發抑鬱的因素,和生理因素無關,而和生活方式有關。比如:孤獨、遭受霸凌和虐待等創傷事件、社會邊緣人士、頻繁搬家、很少接觸大自然等。

為什麼你會焦慮和抑鬱?


Johann Hari 在自己的Ted分享里,講述了一個農夫和牛的故事。故事中,一位農夫,在田間工作的時候偶然被美軍遺留的炸藥炸掉了一隻腿。雖然裝了假肢可以自由活動,但是他卻陷入了抑鬱:每天以淚洗面,感到絕望,無法種田,甚至沒有力氣起床生活。當地人去看望農夫,他們沒有為農夫帶去抗抑鬱葯,他們甚至不知抑鬱症為何物。但是在他們離開之後,農夫的抑鬱癥狀卻神奇般地消失了,每天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

原來,他們為農夫送去了一隻奶牛,靠着奶製品生活,農夫不再需要經受身體限制和田地給他帶來的創傷和恐懼;通過新的生活方式,農夫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生活產生了連結。

正如這個故事,很多時候,生活在無法滿足我們基本身心需求的環境里,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愛意、支持和力量,也許才是讓我們感到抑鬱的原因。

4.抑鬱是一種信號


抑鬱症確實與大腦化學失衡有關,但是也許身體的變化是「果」,而不是「因」。

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心理需求:被愛、被看見、被理解、有歸屬感、有價值感、有意義感、感覺到安全、感覺到被尊重......很多時候,我們生活的環境里,這些需求無法被滿足,久而久之,人便陷入了抑鬱的狀態。

就像人吃壞了東西會拉肚子一樣,雖然生病會不舒服,但這也是對吃壞東西的正常反應,是身體發出的警惕信號,是對更多壞食物的拒絕、是身體在自我保護。某種意義上,抑鬱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信號,提醒我們關注未被滿足的需求。

當抑鬱不再被當做不正常、不合理、不應該的表現;當抑鬱可以被解釋和理解,可以和現實連結,患者才能從心底接納自己的悲傷絕望,才能理解自己失去活力和動力的原因,才能留出心理空間去感受去反思,是哪裡出現了偏差,是哪裡需要去改善去改變?

抑鬱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很多時候,它在提醒我們關注內心未被滿足的需求,只有真正面對、接納和尊重這些信號,我們才能真正地解決我們內心的困境,重拾內心的力量,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隨着更多抑鬱症研究的開展,希望我們可以對抑鬱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希望社會可以用更多元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抑鬱,希望抑鬱症患者可以生活在一個更包容接納的環境。化解抑鬱,需要我們每個人一起努力。

最後,願你健康快樂。

-End-

「有用就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