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抗拒心理—-如何改變一個人

你好,我是編程魔法師,歡迎來到師享空間,這個頻道是關於讀書心得和自我成長的頻道,和我一起學習吧。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是約拿博格。

相信每個人都有想改變的事物,但並不是每次都很成功。往往使出了渾身解術去說服、提出一堆證據,但對方就是不願接受。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

其實,是我們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我們太過專註於自己想要的結果,卻沒有考慮到對方為什麼不想改變。本書舉出5個妨礙人們改變的關鍵路障,只要能成功移除,就像是使用了化學反應中「催化劑」一樣,能讓改變更容易發生。 ⁡

障礙1. 抗拒心理 人們喜歡享有自主權和選擇權,不喜歡受他人擺布,若被命令或說服會產生抗拒心理。 給予對方選項或誘導,允許人們自己作主,鼓勵他們說服自己。 ⁡

障礙2. 敝帚自珍效應 基於慣性,人們傾向維持現狀,討厭改變帶來的不適。 利用「損失規避」的心理,與其強調改變帶來的好處,不如讓人們看到不行動產生的成本,會更容易促使人們採取行動。敝帚自珍效應也讓我聯想到對於人生的態度,雖然維持現狀看似沒有損失,但當別人每天都一點一滴在進步,而自己仍原地踏步時,差距就會越來越明顯。

⁡ 障礙3. 距離 受到「確認偏誤」的影響,人們偏好吸收符合原有觀點的信息,而遠離自身立場的訊息則落入「拒絕區」。 應循序漸進,將大要求拆分成可達成的小要求;或是藉由深度遊說,找出人們的共同經驗,並以此為支點轉換立足位置,再一步步將信息推進到「接受區」。⁡

障礙4. 不確定性 人們討厭不確定性,當改變的不確定性越大,會讓人們越容易維持現狀。 透過降低前期成本(例:免費試用、免運費),或是減少後期阻力(例:寬鬆的退貨政策),可降低使用門檻,消除不確定性。 ⁡

障礙5. 佐證 一個人的意見或許沒什麼力量,不足以讓人採取行動,且需克服轉換問題(別人的經驗套用在自身的可行性)。 找出更多佐證,讓證據的管道更多元,出現時機更密集,使影響力增加。 ⁡

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改變他人的方法,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非常喜歡作者流暢易懂的文筆和豐富有趣的小故事,有點像是在看老葛的作品,閱讀過程十分痛快,同時也會引人反思。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觀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另外記得訂閱我的頻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