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5.4萬人在讀的焦慮患者逃脫指南《身份的焦慮》

Dear : 十二

新的一周,又見面了,這裡還是小柒。

這一周想和你聊的書是什麼 阿蘭·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閱讀這本書完全是被書名吸引了。畢竟在物慾社會,有幾個年輕人,沒有焦慮呢?


特別是北漂後,身邊朋友要不躋身互聯網大廠要不安家立業,時常感覺自己是一塊浮漂,不知什麼時候能停止漂泊。

索性跟着阿蘭·德波頓深挖一下焦慮,也許能找到一些緩減之法。

阿蘭·德波頓 從五個方面闡述焦慮的起因:

  • 渴求身份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


  • 勢力傾向

如果一個身份低賤的人所遭受的痛苦,在物質層面表現為貧困的話,那麼被人忽略、受人白眼則是這些缺乏重要身份標誌的人們在精神層面上所遭受的痛苦。」


「勢利者關注的只是他人的聲望和成就。一旦他相熟的人的聲望和成就有所改變,這些勢利者很可能聞風而動,重新排定他所謂最親近的朋友,從而上演一出出悲喜劇


  • 過度期望

「只有當我們所擁有的同兒時的朋友、現在的同事、我們看作朋友的人,以及在公眾領域與我們身份相當的人一樣多,甚至還要略多一些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有些人的生活勝過我們千倍萬倍,但我們能心安無事;而另一些人一丁點的成功卻能讓我們耿耿於懷,寢食不安。我們妒嫉的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即我們的比照群體。世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 精英崇拜

「精英制度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接受同樣的教育,而後又有同等的工作機會,那麼,日後即便出現了收入不均衡或聲望不平等,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些不平等基本是人們智識和才幹的差異造成的。

所以,社會財富無須均分;一些人享有特權,是他們智識超人的結果,而一些人可能吃盡苦頭,也只能自怨自艾,怪不得他人。」

  • 制約因素

「受變幻無常的才能的制約、受運氣的制約、 受僱主的制約、受僱主盈利原則的制約、受全球經濟發展規律的制約

工人時刻明白,同時也時刻在焦慮他們的身份並不能得到保證——他們的身份不僅取決於自己的工作表現,也取決於單位的經濟狀況;他們僅僅是生產利潤的工具,而永遠不會像他們在感情層面上矢志以求的那樣,以他們自己的需求為歸宿。」

深挖這些原因後, 阿蘭·德波頓 又穿越 古羅馬古希臘、中世紀現代社會的時空,引經據典 從 「哲學、藝術、宗教、政治、波西米亞」 5個方面給出了他的一些解藥。

我從他的解藥中以及結合自己生活提煉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


  • 在一定程度上與孤獨為伍,減少對他人生活的關注和評論。

無比珍重自己的時間,除了工作其他的時間都留給有力氣在乎的家人,朋友、閱讀、以及孤獨。

沒有其他的時間和力氣去關注其他人了,從家人和朋友那裡得到愛,給出愛。

從閱讀和孤獨那裡「理解和欣賞那些在無人憑弔的墳墓中安息的每一個平凡人生的價值。理解和欣賞每個窗戶後面「積極向上的人、無聊乏味的人、遊戲人生的人以及走投無路的人」。



  • 減少慾望

從去年開始接觸極簡和反消費主義後,不再參與各種電商節,一年四季的衣物兩個行李箱打包帶走。

現在人生最大的慾望,便是結束北漂後去成都給自己一間書房,也清楚現在自身所有的焦慮來源便是還沒有存到給自己建造書房的錢。

在人生彌留之際也許我們真正在乎和想要的只是有人能夠像對待生病的小孩那樣般疼愛。百年之後,我們眼前所有的這些人,所有的錢財權利、都將作古。



  • 完全擺脫身份焦慮的生活基本不存在

「 要安撫焦慮者,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像樂觀的心態教我們的那樣,告訴他一切事情都會好起來的——相反,我們應該告訴他一切事物最終都將變得非常糟糕:屋頂將會塌陷,銀行將會變成廢墟,我們將會死去,每一個我們所愛的人都將去世,我們所有的成就,甚至連同我們的名字都將深埋於地下。」

不管身份的焦慮如何令人不快,但我們還是很難想像一種完全擺脫身份焦慮的美好生活,

身份的焦慮是我們承認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間存在公共差異的時候,必須付出的代價。」


擺脫不了焦慮,那就擁抱它吧 ~你說是不是呢十二~

那我們下封信再見啦~

插圖封面圖 電影《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