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無塵讀好書(二九五)心理學效應:蘇東坡效應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諮詢師苗保平(網稱心若無塵)。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一起閱讀魯芳所著《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一書,今天是該書的「第一章學會認清自己的心理學效應」章節內容。

蘇東坡效應一﹣跳出局外才能準確審視自己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25個人參加實驗,並且被試者之間都是彼此相互了解的老熟人,對彼此的優缺點也都非常清楚。實驗的內容是請他們每個人根據以下九項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美麗、愛交際、講衛生、自大、勢利、粗魯,分別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加以排名,比如以文雅為標準,誰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以幽默為標準,誰排第一、第二、第三……以此類推。每個人都要進行自我評價,並把自己排在其他24個人的隊伍中。這樣一來,心理學家就得到了每個人的自我評價以及對其他人的24種評價。

結果,很多人的自我評價排名和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排名都有很大的出入。比如,一個自我評價「愛清潔」位列第一的人,他人給予的排名卻在第十幾名;而以「自大」為標準自我評價排名靠後的人,在別人的排名中多半是靠前的;並且,類似的情況在每個人的排名表上都有體現。

實驗結果顯示:這次參加實驗的25名被試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誇大優點、縮小缺點的傾向。

蘇東坡效應:客觀地認識自己很重要,但是人們往往很難做到。蘇東坡有詩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很難正確、客觀地把握,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世界有時候還要困難得多,心理學家把這種人們總是難以客觀認識「自我」的現象稱為「蘇東坡效應」。

據說20世紀初,有位美國牧師名叫拉賽爾·康維爾,曾經在美國以「寶石的土地」為題發表演講,前後總共進行了6000次。他演說的故事是這樣的:印度有個富裕的農民阿里.哈弗德變賣了家產外出旅行,為的就是要尋找埋藏着寶石的土地,最終在外面漂泊,窮困而死。而多年之後,有人在被他賣掉的土地里挖出了珍貴的寶石,這個人一直用生命在尋找的寶石原來就在自己的腳下,可是他竟無從發現,還拱手賣掉了它。演說家拉賽爾.康維爾在演講中引用了這則故事,並且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實例子,他告訴我們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尋着,但卻不知道很多時候那些你以為

在遙遠的地方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同時也警醒我們,清醒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蘇東坡效應」向我們揭示的道理。

清醒客觀地評價自己,就是既要了解自己的優點,又要正視自己的不足,在對自己的優良品質加以充分肯定的同時,不可過分放大;而在面對缺點的時候,也不能躲躲閃閃,過分縮小。別犯拔高自己和刻意美化自己的錯誤。當然,也不要貶低自己。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揚長避短,在人際交往中收集他人的評價,分析不足,擴大優勢,希望自己成什麼樣,就向那個方向發展。可見,只有走出「深山」這個局域性限制,才能準確地審視自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解讀:

蘇軾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這首《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這樣的詩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的是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是即景說理,遊人游山過程中,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自古命名的山峰就有171座,廬山層巒太多,高低不同,遊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所以,「蘇東坡效應」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對待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既不要過於自信,也不要太過自卑;發揚自己的長處,注意向他人、向書本、向實踐學習,不斷彌補自己的短處,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蘇東坡效應」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警示提高!

2022年7月4日